在广袤的乡野山间,或是在寻常巷陌的篱笆旁,常常能见到一种默默生长的藤本植物,它叶片掌状复叶,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,茎上遍布着细小的倒刺,这便是——白簕,或许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,也不似梅花的傲雪凌霜,但它在民间医药与饮食文化中,却占据着一席之地,是名副其实的“青翠宝藏”与“时光的疗愈者”。
白簕,学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,别名三叶五加、刺三加、白刺尖等,属于五加科五加属植物,其“白簕”之名,或许源于其嫩枝或花梗上带有的一层淡白色绒毛,亦或是其根皮断面呈现的白色,它生命力顽强,常攀援于其他树木或岩石上,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,那茎上的倒刺,是它自我保护的武器,也提醒着人们与它相处时需多加小心,却也因此更显得其坚韧不拔的品性。
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,白簕曾是乡民们熟悉的“野味”与“草药”,春季,当白簕发出鲜嫩的芽叶,便有人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来,经过简单的焯烫、浸泡,去除其些许苦涩与辛辣味,或凉拌、或炒食、或煮汤,成为一道风味独特的时令野菜,那独特的清香与微苦,是大自然赋予的原始味道,尝一口,便让人联想到雨后山间的清新气息,其嫩芽不仅口感独特,更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是名副其实的“天然绿色食品”。
除了作为蔬菜,白簕更是一味宝贵的民间良药,据《本草纲目》等古籍记载,白簕根、皮、叶均可入药,具有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、消肿解毒、健脾益气的功效,对于风湿痹痛、腰膝酸痛、跌打损伤、咽喉肿痛、无名肿毒等症,白簕往往能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效,在乡间,老一辈人常常会采挖白簕的根或根皮,晒干后备用,在需要时煎水内服或外用捣敷,这口耳相传的智慧,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,也是白簕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的价值。
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,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、回归本真,白簕这一古老的植物,也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白簕含有多种皂苷、黄酮类化合物、挥发油等活性成分,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等作用,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佐证,在一些地方,白簕已被开发成保健品、凉茶甚至化妆品,以其天然、健康的特性,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。
白簕的价值远不止于食用与药用,它那攀援生长的姿态,四季常绿的叶片,也使其成为优秀的垂直绿化和水土保持植物,在庭院角落、边坡陡壁,种上一丛白簕,既能美化环境,又能净化空气,防止水土流失,可谓一举多得,它就像一位低调的守护者,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绿意与生机。
漫步在乡间小径,偶遇一丛白簕,看着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,心中便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,它平凡、朴素,却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馈赠,从果腹的野菜到疗愈的良药,再到现代生活的健康元素,白簕在时光的长河中,不断演绎着它的角色,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来自山野的纯真与坚韧。
白簕,这乡野间的青翠宝藏,不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赠予,更是承载着记忆与智慧的绿色符号,它提醒着我们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不妨放慢脚步,去留意身边那些不起眼的植物,它们或许就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价值,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、去珍惜,而那份来自自然的疗愈力量,也将永远伴随着我们,慰藉心灵,滋养生命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