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树生长中,叶片是反映其营养状况的“晴雨表”,当叶片出现异常,尤其是发黄时,不少果农会感到困惑,不同的缺素症状表现各异,准确判断才能对症下药。“叶子发黄”和“叶脉失绿”是两种常见的叶片症状,分别指向了不同的营养元素缺失——氮和铁,掌握这两者的区别,对于及时为果树补充养分、保障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。
叶子发黄,警惕“缺氮”危机!
氮元素是果树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,被誉为“生命元素”,是构成蛋白质、叶绿素、核酸和激素的重要组成部分,叶绿素的形成离不开氮,缺氮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叶片发黄。
-
典型症状:
- 下部老叶先开始发黄:因为氮在植物体内可以移动,当氮供应不足时,果树会优先将老叶中的氮素转运到新生幼嫩组织中,以保证新梢和叶片的生长,缺黄症状通常从树冠下部、老熟的叶片开始。
- 均匀黄化:初期叶片均匀失绿,由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,但叶脉在黄化初期可能仍保持绿色,随后整个叶片逐渐黄化,严重时叶片呈浅黄色或黄色。
- 生长受阻:缺氮的果树新梢生长细弱、短小,叶片小而薄,花芽分化少,坐果率低,果实小而着色差,树势衰弱,抗逆性下降。
-
发生原因:
- 土壤本身贫瘠,有机质含量低。
- 施肥不足,尤其是偏施磷钾肥,忽视氮肥。
- 雨水过多或灌溉过量,造成氮素淋失。
- 土壤板结、透气性差,影响根系对氮的吸收。
-
补救措施:
- 及时追施氮肥:可快速补充速效氮肥,如尿素、碳酸氢铵等,一般结果树每株可追施尿素0.5-1公斤,幼树酌减。
- 增施有机肥:有机肥不仅含有氮、磷、钾等大量元素,还富含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质,能改良土壤,缓慢释放养分,从根本上改善氮素供应。
- 叶面喷施:在缺氮初期,可喷施0.2%-0.3%的尿素溶液,每隔7-10天一次,连喷2-3次,快速缓解症状。
叶脉失绿,小心“缺铁”警报!
铁元素虽然属于果树所需的中微量元素,但其作用不可或缺,铁是叶绿素合成和某些呼吸酶的重要成分,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,果树缺铁时,叶绿素合成受阻,但与氮缺不同,铁在植物体内移动性极差,因此症状主要表现在新生叶片上。
-
典型症状:
- 新叶、嫩叶先表现异常:缺铁时,铁难以从老叶向新叶转移,所以症状首先出现在树冠顶部、生长旺盛的新梢幼嫩叶片上。
- 叶脉间失绿,网状明显:叶片叶脉保持绿色,而叶脉之间的叶肉组织失绿黄化,黄化部分颜色均匀,严重时整片叶片呈黄白色,甚至出现褐色斑点,叶缘焦枯,叶片早落。
- 生长停滞:缺铁严重时,新梢生长停止,叶片小而薄,枝条细弱,影响光合作用,导致树势衰弱,果实品质下降。
-
发生原因:
- 土壤pH值过高:这是导致果树缺铁最主要的原因,在碱性土壤中(pH>7.0),铁以难溶性的氢氧化铁形式存在,有效性极低,根系难以吸收。
- 土壤碳酸钙含量高:石灰性土壤中,碳酸钙会与铁离子结合,形成沉淀,降低铁的有效性。
- 土壤通气不良:长期积水或板结的土壤,氧气不足,根系呼吸作用减弱,影响对铁的吸收。
- 元素拮抗:土壤中锰、锌、铜等元素含量过高时,会与铁产生拮抗作用,抑制铁的吸收利用。
-
补救措施:
- 改良土壤:这是根本措施,增施有机肥,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土壤透气性;对于碱性土壤,可适当施用硫磺粉、硫酸亚铁等调节pH值。
- 土施铁肥:在树冠滴水线开沟,施用硫酸亚铁(黑矾),每株0.2-0.5公斤,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效果更好,但需注意用量,以免烧根。
- 叶面喷施铁肥:这是快速有效的补救方法,可喷施0.2%-0.3%的硫酸亚铁溶液,或螯合铁(如EDTA-Fe)1000-1500倍液,在幼叶展开期喷施,每隔10-15天一次,连喷2-3次,螯合铁吸收利用率高,不易产生药害。
科学管理,预防缺素发生
无论是缺氮还是缺铁,预防永远比补救更重要,果农应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:
- 土壤检测,配方施肥:定期进行土壤检测,了解土壤养分状况,根据果树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能力,平衡施用氮、磷、钾大量元素,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,做到缺什么补什么。
- 增施有机肥,培肥地力:有机肥是全面营养的来源,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,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养分有效性,是预防缺素症的基础。
- 调节土壤酸碱度:对于酸性过强的土壤,可施用石灰调节;对于碱性土壤,可施用硫磺粉、硫酸亚铁或酸性肥料逐步改良。
- 加强水分管理: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,避免干旱或积水,为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创造良好环境。
- 合理修剪,改善通风透光:通过修剪,使树冠通风透光,提高光合效率,增强树势。
果树叶片发黄可能是缺氮,也可能是缺铁,甚至可能是其他原因,果农要学会细致观察,准确判断症状特点,结合土壤条件和施肥历史,找出症结所在,然后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,才能让果树恢复健康,实现优质高产,叶片是果树的“语言”,读懂它,才能种出好果子!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