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传奇”到“新主角”的时代交接
在硅谷创投史上,红杉资本(Sequoia Capital)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存在,从苹果、谷歌到阿里巴巴、字节跳动,这家成立于1972年的老牌机构,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书写了“投出伟大企业”的传奇,随着全球科技浪潮的迭代与新生代创始人群体的崛起,红杉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代际更迭——当“创始合伙人”逐渐退居幕后,“新生代中期红杉”(Mid-Career Sequoia)正成为舞台中央的新主角,他们既传承了红杉“创始人精神”的基因,又带着数字时代的原生视野,在AI、生物科技、新能源等硬核赛道上,重新定义着创投的“破局与共生”。
何为“新生代中期红杉”?传承与迭代的共生体
“新生代中期红杉”,并非一个官方称谓,而是对红杉全球团队中“中生代力量”的集体画像,他们通常出生于1980-1995年间,在红杉工作8-15年,从分析师成长为董事总经理或合伙人,正处在职业上升期的“黄金阶段”,与老一辈“传奇合伙人”不同,他们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变革深度绑定:
- 数字原住民:他们伴随互联网浪潮长大,亲历了PC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AI的完整周期,对技术迭代的速度与商业落地的逻辑有着本能的敏感,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,早年深耕TMT领域,如今在AI+垂直行业的应用中,总能精准捕捉“技术拐点”;
- 创始人同行者:他们更倾向于“陪伴式投资”,而非单纯的“资本提供者”,在红杉投资的诸多明星企业中,如美团、拼多多、小红书,新生代合伙人往往在早期就深度参与战略规划,甚至以“外部合伙人”的身份与创始人并肩作战;
- 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者:红杉的全球网络(美国、欧洲、中国、印度、东南亚)赋予他们跨文化视野,而本土化实践又让他们深刻理解不同市场的独特性,红杉印度合伙人 Rahul Taneja 在投资印度本土电商时,既借鉴了中国电商的“下沉经验”,又结合了印度的人口结构特征,打造出适配本地模式的增长引擎。
破局者姿态:在“无人区”寻找“新物种”
新生代中期红杉的创投哲学,可以概括为“在确定性中寻找颠覆,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”,他们不再满足于追逐“风口”,而是主动进入技术密集、周期漫长的“无人区”,寻找能够定义未来的“新物种”。
硬核科技:从“模式创新”到“底层创新”的转向
当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,新生代红杉将目光投向了更底层的硬核科技,在红杉美国,合伙人 Shaun Maguire 专注于AI芯片与量子计算,主导了对Cerebras Systems(全球最大AI芯片公司)、PsiQuantum(量子计算独角兽)的投资;在红杉中国,合伙人顾咏敏带领团队深耕生物科技,推动了星尘智造(基因编辑工具开发)、德琪医药(创新靶向药研发)等企业的早期成长,他们坚信:“下一个十年,伟大的公司不会诞生在‘模式复制’里,而会诞生在‘技术突破’中。”
新兴消费:在“情绪价值”与“理性需求”之间找平衡
面对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,新生代红杉对“新兴消费”的理解早已超越“网红品牌”的范畴,他们更关注“产品力×情感共鸣×供应链效率”的三角模型,红杉中国投资的元气森林,早期合伙人不仅提供了资本支持,更协助团队搭建了全国化供应链体系,同时敏锐捕捉到Z世代“健康化、个性化”的需求,推动产品从“网红”走向“长红”;而在北美,合伙人 Roelof Botha 投资了Allbirds(环保鞋履品牌),其核心逻辑正是“可持续理念+舒适体验”的精准切中。
企业服务:从“工具”到“操作系统”的升维
在企业服务领域,新生代红杉跳出了“SaaS工具”的单一视角,更关注“行业操作系统”的构建,红杉中国合伙人李宏玮投资的“深势科技”(AI制药研发平台),通过AI技术重构药物研发流程,将传统10年的研发周期缩短至3年;红杉欧洲合伙人 Danny Rimer 投资的“GitLab”(DevOps平台),则通过开源模式打造了“开发者生态”,成为企业级协作的底层工具,他们认为:“企业服务的终极价值,不是卖工具,而是成为行业的‘数字基建’。”
共生式赋能:从“投资方”到“生态共建者”
如果说老一辈红杉的标签是“慧眼识珠”,那么新生代中期红杉的标签则是“陪跑成长”,他们不再满足于“投后管理”,而是构建了一套“生态赋能体系”,让被投企业之间、企业与产业之间形成“共生网络”。
红杉“朋友圈”的“化学反应”
红杉全球投资的2000多家企业,构成了一个庞大的“资源池”,新生代合伙人擅长“撮合价值”:当一家AI创业公司需要落地场景时,他们会链接红杉投资的制造企业;当一家生物科技公司需要融资时,他们会邀请红杉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伙人共同尽调,红杉中国投资的“小马智行”(自动驾驶)与“毫末智行”(智能驾驶方案商),正是在红杉的推动下,形成了“技术互补+场景协同”的合作关系。
从“战略建议”到“实战陪跑”
新生代合伙人往往有创业或企业高管经历,这使得他们的“赋能”更具实战性,红杉美国合伙人 Doug Leone 曾在苹果担任高管,他在指导早期企业时,会亲自帮创始人梳理“OKR体系”;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在投资美团时,曾连续3个月每周驻扎公司,协助搭建“地推团队管理体系”,这种“卷起袖子一起干”的作风,让创始人感慨:“红杉不只是投资人,更是‘局内人’。”
长期主义:与创始人“熬过周期”
在资本寒冬或行业低谷期,新生代红杉的选择往往是“加仓”而非“撤退”,2022年 crypto 冬天,红杉美国合伙人 Matt Huang 逆势加注了 Coinbase 和 FTX(尽管后者后续出现风险,但其长期主义的逻辑仍被行业认可);2023年消费遇冷,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坚持对“喜茶”进行新一轮投资,并协助其优化供应链与门店模型,他们相信:“伟大的公司,都是在周期中熬出来的。”
挑战与未来:在“变与不变”中寻找平衡
尽管新生代中期红杉展现出强大的破局能力,但他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:
- 代际认知的碰撞:如何在传承红杉“谨慎、长期”的基因的同时,拥抱更激进的技术创新?在AI投资中,老一辈更关注“商业化落地”,而新生代更愿意押注“10年后的技术奇点”,这种认知差异需要磨合;
- 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:红杉的全球化布局在中美摩擦、科技脱钩的背景下面临考验,新生代合伙人需要在“全球协同”与“本土独立”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;
- 创业环境的变化:随着“反垄断”“数据安全”等监管趋严,创业的“野蛮生长”时代结束,新生代红杉需要更懂“政策边界”,在合规与创新之间为创始人保驾护航。
让“传奇”在创新中延续
从硅谷的车库到全球的科技中心,红杉的传奇从来不是“一成不变”,而是“与时俱进”,新生代中期红杉,正以“破局者”的姿态闯入硬核科技与新兴消费的无人区,以“共生者”的陪伴赋能创始人穿越周期,他们或许没有老一辈的“光环”,却有着数字时代的“敏锐”与“韧性”,正如红杉全球主席 Doug Leone 所说:“红杉的使命,永远是‘帮助伟大的人成就伟大的事业’。”当一代代“新生代红杉”接过接力棒,这家传奇机构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