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树绘就生态经济双赢新画卷
曾几何时,许多荒坡是“水土流失的伤疤”,是“草木不生的禁区”,风吹沙起、满目疮痍,不仅制约着当地发展,更威胁着生态安全,随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深入人心,一场“向荒坡要效益”的绿色革命正在各地展开,通过科学植树、生态修复,昔日的贫瘠荒坡正蜕变为硕果累累的“绿色银行”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,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生态修复:从“黄泥坡”到“绿屏障”的华丽转身
荒坡的生态脆弱性,曾是制约区域发展的“顽疾”,陡坡缺乏植被覆盖,每逢暴雨,表层土壤被冲刷得千疮百孔,不仅导致耕地肥力下降,更加剧了水土流失,甚至引发山洪、滑坡等自然灾害,而植树造林,正是修复生态的“金钥匙”。
以我国西南某地为例,过去这里是一片连片的荒山,坡度陡峭、岩石裸露,夏季一场暴雨就能冲毁山下农田,近年来,当地政府联合林业部门,采取“鱼鳞坑+植树种草”的治理模式,在荒坡上种植耐旱的刺槐、油松等固土树种,并在林下撒播紫花苜蓿、狗牙根等草本植物,经过数年努力,如今的山坡已是绿意盎然:树冠如盖,有效拦截雨水;发达的根系牢牢锁住土壤,水土流失量减少了80%以上,空气湿度提高,野生动物也纷纷回归,荒坡成了守护村庄的“绿色屏障”,生态效益日益凸显。
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,在北方干旱区,通过种植沙棘、柠条等乡土灌木,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遏制;在南方红壤区,桉树、杉木等经济林与水源涵养林相结合,既改善了土壤酸化问题,又涵养了水源,实践证明,植树造林是修复荒坡生态最直接、最有效的途径,让“黄泥坡”变身“绿海洋”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。
经济造血:从“绿起来”到“富起来”的产业蝶变
如果说生态修复是“基础题”,那么经济增收则是“应用题”,荒坡变果园,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,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——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产业,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在黄土高原的某县,曾经“种一坡收一箩”的贫瘠荒坡,如今成了万亩苹果基地,当地政府引导农户采用“梯田+矮化密植”的模式种植苹果,配套建设滴灌、水肥一体化设施,并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,几年后,荒坡上结出的苹果因光照充足、口感甘甜,远销国内外市场,每亩年收益可达上万元,村民李大叔感慨道:“以前守着荒坡没饭吃,现在果树成了‘摇钱树’,家里盖了新房,孩子上学的钱也不愁了!”
除了林果业,一些地方还探索“林下经济”模式,实现“一地多用”,在山东某地的核桃林下,农户套种丹参、白芍等中药材,每亩增收3000多元;在南方某柑橘园,林下养殖土鸡、蜜蜂,鸡粪施肥、蜜蜂授粉,形成了“以林养牧、以牧促林”的循环产业链,荒坡上的“绿色银行”不仅存下了生态资本,更取出了“真金白银”,带动了加工、物流、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,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。
长效发展:生态与经济的“良性循环”
荒坡变果园,带来的不仅是眼前的收益,更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提供支撑——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果品品质,提升了市场竞争力;经济效益反哺生态保护——产业收益让农户更有动力参与植树护林,形成“投入-产出-再投入”的良性循环。
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,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至关重要,各地需根据荒坡的立地条件,选择适生树种和产业模式,避免“一刀切”;通过政策扶持、技术培训、市场对接等方式,解决农户“不会种、卖不出”的难题,某地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社,统一提供树苗、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,农户以土地入股,既降低了风险,又提高了组织化程度,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。
从“荒山秃岭”到“绿水青山”,再到“金山银山”,种树带来的不仅是土地面貌的改变,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,荒坡变果园的故事,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——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,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,更多荒坡将披绿装、结金果,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