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枣以其皮薄肉脆、酸甜多汁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,但种植过程中“坐果率低”一直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难题,为提高冬枣树的结果能力,环剥技术被广泛应用,而环剥宽度的精准控制,直接关系到环剥效果及树体健康,是决定坐果率成败的核心环节。
冬枣树环剥:为何能提高坐果率?
环剥,简单来说就是在枣树主干或主枝上剥去一圈树皮,暂时切断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(如糖类、氨基酸等)向根系输送的通道,这一改变会引发两个关键生理反应:一是地上部枝叶积累的养分集中供应给花芽分化和花朵坐果,减少养分无效消耗;二是根系因暂时 receiving 不到养分,会产生“胁迫信号”,刺激地上部植株分泌更多内源激素(如赤霉素、细胞分裂素),促进子房发育和坐果,环剥还能暂时抑制新梢旺长,减少与果实生长的养分竞争,为坐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
环剥宽度:过窄或过宽均不可取
环剥宽度是环剥技术的“灵魂”,需根据树龄、树势、立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,绝非“越宽越好”或“随意剥除”。
宽度不足:效果大打折扣
若环剥宽度过窄(如小于1毫米),剥口愈合速度过快,养分“截流”时间短,无法有效积累养分供应坐果,根系“胁迫”刺激不足,坐果率提升效果微乎其微,相当于“白忙活一场”。
宽度过宽:树体受伤甚至死亡
若环剥宽度过大(如超过树干直径的1/10),会导致树皮剥除过多,筛管和皮层完全断裂,养分输送长期中断,轻则造成叶片发黄、新梢枯萎,影响树势;重则因根系长期饥饿而死亡,导致整株枣树枯死,造成不可逆的损失,实践中,不少果农因追求“速效”而过宽环剥,最终导致树体衰弱,甚至“砍树”,教训深刻。
科学控制环剥宽度:关键原则与实操建议
冬枣树环剥宽度的核心原则是“宁窄勿宽,因树调整”,具体需参考以下标准:
根据树龄和树势定宽度
- 幼树或初结果树:树势偏旺,环剥目的主要是“促花、控旺”,宽度宜窄,一般控制在2-3毫米(约0.2-0.3厘米),此类树体生长旺盛,愈合能力强,窄环剥即可达到暂时抑制生长、促进花芽分化的目的,又不会过度损伤树体。
- 盛果期大树:树势中庸,环剥以“提高坐果、稳定产量”为目标,宽度可适当增加,但不宜超过5-6毫米(约0.5-0.6厘米),具体可参考“树干直径×1/8”的经验公式(如树干直径10厘米,环剥宽度约1.25厘米,但需控制在1.2厘米以内),确保剥口在当年能愈合,又不影响养分积累。
根据立地条件和品种微调
- 水肥条件好的果园:树势偏旺,可适当增加宽度1-2毫米;
- 旱地或瘠薄地:树势偏弱,环剥宽度需窄,建议控制在2-3毫米,避免树势进一步衰弱;
- 不同品种差异:若种植其他易坐果品种,宽度可稍窄;冬枣坐果难,可按上述标准执行。
环剥时间与操作细节
- 最佳时期:一般在枣树盛花期(约30%-50%花朵开放时)进行,此时开花坐果同步进行,环剥后养分集中供应,坐果率提升最显著。
- 操作方法:选用锋利的环剥刀(或嫁接刀),在主干或主枝光滑处,剥口上下各留1-2厘米老皮,确保剥口平整、不倾斜,不损伤木质部;剥除的树皮呈闭合环状,避免“断条”;剥后立即用杀菌剂(如多菌灵)涂抹剥口,防止病菌感染,并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湿,促进愈合。
环剥后的管理:树势恢复是保障
环剥只是“辅助手段”,后续管理同样重要:
- 水肥调控:环剥后15-20天是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,需及时补充氮磷钾均衡肥(如复合肥),并结合浇水,避免树体脱肥;
- 病虫害防治:剥口易感染病菌,需定期喷施杀菌剂(如代森锰锌、甲基硫菌灵);同时注意防治红蜘蛛、枣瘿蚊等害虫;
- 夏季修剪:及时抹除无用萌芽,疏除过密枝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减少养分无效消耗。
冬枣树环剥是提高坐果率的“双刃剑”,精准控制宽度是核心,果农需结合树龄、树势、气候等因素,科学确定剥口宽度,做到“适度环剥、精准操作”,才能在提升坐果率的同时,确保树体健康生长,实现冬枣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,环剥宽度“差之毫厘”,坐果效果“谬以千里”,唯有科学管理,才能迎来“枣”丰收!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