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夏末秋初的晨雾里,总若有若无地飘着一缕清雅的幽香,那香气不似牡丹的浓烈,不似梅花的冷峭,而是带着山野的清气与书卷的温润,穿透薄雾,钻进鼻尖,也钻进人心——这便是建兰的味道,作为中国兰花的“家族元老”,建兰以其独特的风骨与雅韵,在千年时光里,既是文人墨客案头的清供,也是寻常百姓心中的“君子”。
名出“建”地,古韵悠长
建兰的“建”,藏着它与生俱来的地域密码,它最早发现于福建一带,古时福建属“闽中郡”,而建州(今建瓯一带)是其核心产区,故得名“建兰”,在《金漳兰谱》(中国现存最早的兰花专著)中,宋代名家赵时庚便详细记载了建兰的品种与栽培,称其“花色清妍,香气远彻”,足见其栽培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。
不同于春兰的“一茎一花”含蓄内敛,建兰多为“一茎多花”,常开6至12朵,花期恰在盛夏至初秋——当众花皆倦,暑气正浓时,它偏偏顶着烈日,从碧绿的叶片间抽出修长的花葶,捧出素雅的花朵,仿佛在说:“酷暑何妨?我自芬芳。”这份“不与群芳争春,独向盛夏送香”的从容,恰是中国文化里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写照。
形神兼备,花中君子
细观建兰,便知为何古人以“君子”喻之,它的叶片,修长如剑,斜舒而上,叶色浓绿而有光泽,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,既刚劲挺拔,又不失柔美,古人说“兰为王者香”,这“香”不止于花香,更在于其风骨——叶片如剑,象征正直不阿;疏朗有致,寓意坦荡磊落。
再看花朵:建兰的花瓣多为素净的绿黄色或浅褐色,唇瓣上常带有紫红色斑点或条纹,似朱砂点墨,又似美人眉黛,最妙是它的香气,清而不淡,浓而不腻,幽远绵长,所谓“坐久不知香在室,推窗时有蝶飞来”,说的便是建兰,这香气不刻意讨好,却自有穿透力,正如君子之德,无需张扬,自能感人。
建兰的品种繁多,各具风姿:“小桃红”的花瓣如粉桃初绽,娇俏可人;“金丝马尾”的花瓣细长如马尾,金丝般的蕊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;“银边大贡”则叶缘镶着银边,花朵素白,低调中透着贵气……无论何种品种,都带着“不媚不俗”的气度,难怪苏轼叹“时闻风露香,蓬艾深不见”,在兰花的清雅面前,凡俗的草木都黯然失色。
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
建兰的美,不止于山野幽谷,更在于能融入寻常人家,它不像牡丹那样需要广袤的园圃,也不似梅花那般耐得苦寒,一盆建兰,置于书房的窗台、客厅的几案,甚至阳台的藤架,便能点亮整个空间。
文人爱兰,是爱它的“清”,明代文征明曾画《建兰图》,题诗:“坐获幽林赏,端无俗土侵。”案头一盆建兰,叶如碧玉,香若幽兰,读书写字时,看叶片舒展,闻暗香浮动,浮躁的心绪便会沉静下来,普通人爱兰,是爱它的“韧”,它不娇贵,对土壤要求不严,只要通风、透光、适当浇水,便能年年开花,用一季又一季的芬芳回报主人的照料。
建兰早已走出国门,在异国他乡的花展上,它依然是东方美学的代表,那绿意盎然的叶片,那清雅脱俗的花朵,那若有似无的香气,无声地诉说着中国人对“君子品格”的向往——不张扬,不媚俗,于平凡中坚守自我,于岁月里散发芬芳。
夏末秋初,若你走在南方的巷陌,忽闻一缕幽香,不妨循香而去,或许,在一户人家的窗台上,正摆着一盆建兰,它静静立在那里,叶如剑,花如玉,香如故,像一位穿越千年的君子,不语,却已风华万丈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