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埂上,路旁,沟渠边,常常能见到一种不起眼的植物,它没有华丽的花朵,没有挺拔的身姿,只是默默地生长,甚至常常被视为田间杂草,它就是“藜”,正是这株被许多人忽略的植物,却蕴含着生命的韧度与朴素的智慧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藜,又称灰灰菜、灰条菜,在古代也被称为“莱”,它的茎直立,分枝众多,叶片呈菱状卵形或三角形,边缘有锯齿,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它茎叶上覆盖的一层灰白色粉末,这层粉末不仅让它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,更像是它抵御外界侵扰的一层薄甲,藜的生命力极其顽强,无论土壤贫瘠还是干旱少雨,它都能扎下根,顽强地生长,即使被农人锄掉,只要有一点根茎残留,便能春风吹又生。
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藜曾是许多人餐桌上的救命粮,春天,它的嫩芽悄悄钻出地面,人们便将其采摘下来,洗净后在开水中焯烫,去除其中的皂甙和草酸,再凉拌、清炒或做馅,口感滑嫩,带着淡淡的清香,它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,却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,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,这种“来自土地的馈赠”,让藜多了一层朴实而温暖的底色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藜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餐桌,更多地以“杂草”的身份存在于田间地头,它的价值并未因此消失,相反,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自然生活的追求,藜作为一种野菜,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,它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膳食纤维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具有清热、利湿、降压、解毒等功效,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保健蔬菜,一些地方还开始人工种植藜,让这曾经的“救命草”成为新兴的“致富草”。
藜的身上,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在《诗经》中,便有“南有樛木,葛藟累之”的诗句,其中的“藟”虽与藜并非同一物种,但也反映了古人对这类藤蔓或草本植物的认知,藜在古代也常用来形容贫寒或隐士的生活,如“藜羹不糁”形容饮食粗劣,“藜杖”则是老者或隐士所用的手杖,象征着一种淡泊宁静、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,这种文化意象,让藜超越了一种植物本身,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藜的种子——藜麦,在近年来更是风靡全球,被誉为“超级食物”,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藜麦,虽然与我们常见的田间藜草并非同一物种(同属藜科,但不同属),但它同样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营养价值,这小小的种子,富含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,多种矿物质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成为健康饮食领域的新宠,从田间杂草到“超级食物”,藜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和放大,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与伟大。
无论身份如何转变,藜始终保持着它那份谦卑与坚韧,它不与百花争艳,不与树木比高,只是默默地生长,在贫瘠中寻找生机,在逆境中积蓄力量,这种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韧劲,这种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质朴,不正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吗?
下一次,当你再见到田埂上那株不起眼的藜时,不妨停下脚步,仔细打量一番,它或许平凡,或许弱小,但它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价值,它提醒我们,伟大往往孕育于平凡,坚韧源自于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,藜,这株田埂上的谦卑者,以其独特的魅力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与敬仰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