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识瞿麦,是在山野石缝间偶然瞥见的那抹明艳,它细长的茎秆顶着数朵小花,花瓣深红或浅粉,边缘细如丝绦,风过处,便似一群振翅欲飞的蝶,在寂寥的岩壁上颤颤地舞,那时不知其名,只觉这倔强的小花,偏要在贫瘠处绽放,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生命力,后来得知,它竟有个如此雅致的名字——瞿麦,带着几分古意,几分清刚。
瞿麦,又名野竹石竹,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,其名“瞿麦”,古已有之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瞿麦,名义未详,叶似竹,花红赤,如瞿麦,故名。”这名字,倒也贴切,既点出了其叶如竹的形态,又暗示了其花色的鲜明,它不似牡丹那般雍容华贵,也不似兰花那般幽香远播,它只是山野间寻常的一抹色彩,却以其独特的风骨,在历代文人的笔下,留下了淡淡的印记。
自古以来,瞿麦便不仅是观赏之花,更是一味良药,其味苦,性寒,归心、小肠、膀胱经,具有利尿通淋、活血通经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对于淋证、小便不利、经闭、痈肿疮毒等症,瞿麦颇有效验,古人采药,常于山间溪畔,见其丛生,便知其性主通利,李时珍言:“其叶柔而长,花色鲜明,故名瞿麦,古人治产难及月闭,有瞿麦散,亦取其滑利也。”这“滑利”二字,道出了瞿麦在药用上的核心价值,它如山间清泉,能涤荡浊秽,疏通阻滞,带着一股利落而坚决的劲道。
瞿麦的品格,远不止于其药用价值,它更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、傲然独立的精神,它不择地而生,田埂、路旁、石缝、山坡,皆可扎根,土壤贫瘠?无妨;阳光稀少?亦能生长,它只是默默地,从贫瘠中汲取养分,在狭缝中伸展枝叶,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,那花朵,虽不硕大,却色彩浓烈,花瓣如绢,质感细腻,在风中摇曳,自有一番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”的坚毅,它不与百花争春,却在夏日里,于无人注意的角落,独自绽放,热烈而执着。
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逆境中坚守的人,他们或许出身平凡,或许遭遇困厄,却如瞿麦一般,不怨天尤人,不自暴自弃,而是凭借自身的韧劲,在生活的“石缝”中,顽强地生长,绽放出生命的光彩,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,却以其默默的耕耘和不懈的追求,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,瞿麦,便是他们精神的化身——平凡中见伟大,坚韧中显风骨。
城市里的花圃中,也能见到人工培育的石竹,花色品种更为繁多,娇艳欲滴,但我总觉得,那与山野间自生自灭的瞿麦,终是不同,野生的瞿麦,带着山野的灵气与风霜的磨砺,每一片叶子,每一朵花瓣,都写满了生命的倔强与不屈,它不需要刻意呵护,便能自在生长,这或许正是它最动人的地方。
每当我看到瞿麦,无论是山野间的那一抹明艳,还是花盆中的几许娇柔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,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——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,在平凡中坚守自我的精神,它教会我们,生命的价值,不在于环境的优劣,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对光明的向往。
瞿麦摇曳,在风中,也在我的心中,它以其独有的方式,诉说着生命的力量与美丽,提醒着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要如瞿麦一般,努力生长,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