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树,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和生态树种,其果实甘甜多汁,深受人们喜爱,枣疯病这一“绝症”却常年威胁着枣树的健康,一旦发病,若不及时防治,轻则导致树势衰弱、产量锐减,重则整株死亡,给果农带来严重损失,实践证明,枣疯病防治的核心在于“早发现、早处理”,而发现病枝及时剪除,防止蔓延,则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。
认识枣疯病:枣树的“癌症”早识别
枣疯病是由类菌原体(MLO)侵染引起的系统性病害,主要通过媒介昆虫(如凹缘菱纹叶蝉、中国拟菱纹叶蝉等)嫁接传播,染病枣树会表现出典型的“丛枝”和“花叶”症状:
- 枝条异常:病枝纤细、丛生,呈扫帚状,节间缩短,叶片黄化、小而薄,有时出现花叶状斑纹。
- 花朵畸变:病树的花瓣变为小叶,或花序返枝,形成大量枝叶,无法正常结果。
- 果实畸形:即使少量结果,也多表现为果面凹凸不平、味苦不堪,失去食用价值。
- 全株衰退:随着病情发展,病树根系腐烂,树势急剧衰弱,3-5年内即可整株枯死。
枣疯病具有“潜伏期长、扩散快、难治愈”的特点,一旦植株感病,病原体会在全株维管束系统扩散,早期识别”是防治的第一步。
剪除病枝:阻断蔓延的核心环节
枣疯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韧皮部传导,从发病部位向全株扩散,及时剪除病枝,相当于“切除病灶”,能有效减少病原体数量,阻断传播途径,防止病情加重,具体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:
“早”字当头,及时修剪
在枣树萌芽期至生长季(4-10月),要定期巡查,一旦发现病枝(如丛生枝、黄化枝、畸变枝),应立即剪除,此时病原体扩散范围有限,剪除后能最大限度减少树体负担,若等到秋冬季才发现,病原体已可能扩散至主干,增加防治难度。
“狠”心下手,彻底清除
修剪时,需从病枝基部下方5-10厘米的健康部位下剪,确保不留残枝,对于病势较重的枝条,甚至需剪除粗枝或主干(对主干疏枝后,需对伤口涂抹杀菌剂保护),切不可因“惜枝”而仅剪除病枝尖端,导致病原体残留。
“集中”处理,避免二次传播
剪下的病枝需及时收集,带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(深度超过50厘米),严禁随意丢弃或用作燃料,防止媒介昆虫通过病枝传播病原体,或病原体通过雨水、工具扩散。
“工具”消毒,切断交叉感染
修剪过程中,刀具会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,每修剪完一棵病树,或修剪同一棵树的不同健康枝条前,需用75%酒精或10%漂白粉溶液对刀具进行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
综合防治:构建“多重防线”
剪除病枝虽是核心措施,但需结合其他手段,形成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体系:
消灭传病媒介
在枣树萌芽前,喷施石硫合剂清园;生长季(5-9月,叶蝉发生高峰期),喷施吡虫啉、啶虫脒等杀虫剂,每15-20天一次,减少叶蝉数量,降低传病风险。
选用抗病品种与无病苗木
新建枣园时,优先选择“骏枣”“冬枣”“金丝小枣”等抗病品种,并从正规单位采购无病接穗和苗木,避免带病栽植。
加强栽培管理
合理施肥(增施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),科学灌溉,增强树势,提高枣树自身抗病能力;及时中耕除草,清除园内野生寄主(如酸枣、野生葡萄等),减少病原体中间寄主。
病树处理
对发病严重(病枝率超过30%)或整株枯死的枣树,应立即挖除,并清除所有根系,彻底清理病株残体,更换病穴土壤,防止土壤残留病原体。
枣疯病虽被称为“枣树癌症”,但只要掌握“早发现、早剪除、综合防”的原则,就能有效遏制其蔓延,果农朋友们在日常管理中,应提高警惕,定期巡查,果断剪除病枝,并配合药剂防治、栽培管理等措施,为枣树构建“健康屏障”,唯有如此,才能保障枣树健壮生长,实现枣园丰产稳产,让甘甜的枣香飘满枝头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