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村边,是村庄的“脸面”,也是连接田园与自然的生态缓冲带,近年来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,村边种树不再仅仅是“多种几棵树”的简单行为,而是需要科学规划、因地制宜的系统工程,通过划分功能区域、实现绿化与生产结合,既能让村边“绿起来”“美起来”,又能让村民“富起来”,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。
科学划分区域:让村边种树“有的放矢”
村边土地类型多样、功能需求多元,若“一刀切”式种植,易导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,需根据地形、土壤、水文及村民需求,将村边土地划分为核心生态区、生产功能区、景观休闲区三大板块,实现精准施策。
-
核心生态区:筑牢绿色屏障
此区域多位于村边风口、河道两侧、陡坡及生态敏感地带,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,可优先选择乡土树种,如杨树、柳树、刺槐等,构建防风固沙林、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,在村北风口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防风带,减少风沙对农田和村庄的侵袭;在河道两侧种植耐水湿的芦苇、垂柳,净化水质、防止水土流失,核心生态区需严格控制人为活动,确保生态功能稳定发挥。 -
生产功能区:释放土地价值
此区域多位于村边平坦耕地、闲置坡地及低效林地,以经济产出为导向,发展“绿色银行”,可结合市场需求,种植特色经济林、中药材或苗圃,在光照充足的坡地种植核桃、板栗等干果树种,在肥沃土地种植连翘、丹参等中药材,或在靠近道路的地块培育绿化苗木,既实现土地增值,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,生产功能区需注重品种选择与科学管理,确保“种得下、管得好、有效益”。 -
景观休闲区:打造诗意栖居
此区域多位于村口、文化广场周边及村民集中居住区附近,以美化环境、服务民生为重点,构建“村在林中、房在园中、人在景中”的生态画卷,可搭配种植观赏性强、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,如春季的樱花、海棠,秋季的银杏、红枫,搭配紫薇、木槿等灌木,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,可设置休憩步道、健身器材,让村民在茶余饭后漫步绿荫,感受自然之美。
绿化与生产结合:让绿色成为“致富色”
村边种树若仅强调生态或单一功能,易陷入“投入大、回报低”的困境,唯有将绿化与生产深度融合,才能实现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”,让绿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引擎”。
-
乔灌草结合:立体种植提升效益
改变单一树种种植模式,推广“乔木+灌木+草本”的立体种植结构,在核桃树下种植耐阴的黄芩、白术,或在杨树林下培育食用菌,形成“上结果、下种药”“上遮阴、下出菇”的复合模式,既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,又能增加单位面积产出。 -
长短结合:平衡近期与远期收益
选择生长周期不同的树种搭配种植,解决“远期有收益、近期无收入”的矛盾,速生杨、泡桐等树种3-5年可间伐,获得短期木材收益;同时搭配长期树种如香椿、朴树,10年后进入盛产期,提供稳定经济来源,可在林下发展短期产业,如种植蔬菜、养殖林下鸡,实现“以短养长、长短结合”。 -
文旅融合:拓展绿色产业链
依托村边绿化的生态景观,发展乡村旅游、采摘体验等业态,打造“千亩花果山”“四季百草园”,吸引游客前来赏花、采摘、研学;结合乡土文化,在景观区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区、非遗体验馆,让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、务工经营、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收,共享绿色发展成果。
规划落地:需多方协同、久久为功
村边种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政府引导、村民主体、科技支撑三方发力,确保规划落地见效。
-
政府引导,政策支持:乡镇政府应牵头制定村边种树专项规划,明确区域划分、树种选择及实施路径;通过补贴苗木、提供技术培训、协调贷款等方式,鼓励村民参与;同时建立管护机制,明确“谁种植、谁管护”的责任体系,确保“种一棵、活一棵、成一棵”。
-
村民主体,共建共享: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通过“村民议事会”“院坝协商会”等形式,广泛听取意见,让村民成为规划的参与者、建设者和受益者,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,统一采购苗木、统一技术管理、统一销售产品,降低个体种植风险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-
科技支撑,科学管护:邀请林业专家实地指导,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宜树种;推广节水灌溉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,提高种植成活率和林木品质;利用无人机巡查、物联网监测等智慧手段,实现对林区的动态管理和精准管护。
村边种树规划,是乡村生态振兴的“微观切口”,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通过科学划分区域、推动绿产融合,既能守护好村庄的“生态底色”,又能激活土地的“经济价值”,让农村既有“颜值”又有“产值”,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描绘出一幅“绿富美”的崭新画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