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农业发展中,大棚种植凭借其环境可控、反季节生产等优势,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,传统大棚种植高大果树往往存在空间利用率低、管理不便、投产周期长等问题,近年来,将矮化果树盆栽技术引入大棚种植,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,成为提升大棚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的创新实践。
精选品种,奠定矮化基础
大棚内进行矮化果树盆栽,品种选择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,应优先选择那些本身具有矮化、紧凑生长特性的品种,如矮化砧木嫁接的苹果(如M9、M26砧木)、梨、桃、杏、柑橘等,要考虑品种的需冷量是否满足当地气候条件,以及果实的市场价值、口感和耐贮运性,对于一些自然生长势较强的品种,则需通过矮化砧木、矮化中间砧或人工干预来控制其长势。
科学选盆与配土,创造生长“小环境”
盆栽容器的选择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和植株的矮化,一般选用透气性、排水性良好的素烧盆、陶盆或塑料盆,盆的大小根据果树种类和生长阶段调整,既要保证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,又不能过大导致植株徒长。
盆土配置是核心环节,需兼顾肥沃、疏松、透气和保水,通常采用园土、腐叶土、河沙、腐熟有机肥(如羊粪、鸡粪)按一定比例混合,并可加入少量珍珠岩或蛭石增加透气性,为防止盆土板结和盐分积累,建议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换盆换土,同时修剪部分老根,促发新根。
精细化水肥管理,控促结合
矮化果树盆栽的水肥管理需遵循“薄肥勤施、见干见湿”的原则。
- 浇水: 大棚内空气流通相对较差,盆土水分蒸发较慢,因此浇水不宜过频,以免造成烂根,应待盆土表面稍干后再浇,浇则浇透,避免盆底积水,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(如萌芽期、开花期、果实膨大期、休眠期)调整浇水频率和量。
- 施肥: 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为辅,生长期每隔10-15天施一次稀薄的腐熟液肥或复合肥,促进枝叶生长和花芽分化,开花结果期适当增施磷钾肥,减少氮肥用量,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,秋季施足基肥,为来年生长奠定基础,叶面施肥可作为补充,快速补充营养。
合理整形修剪,塑造紧凑树形
整形修剪是控制树体高度、塑造理想树形、提高通风透光率的核心技术。
- 幼树期: 以整形为主,通过短截、摘心、抹芽等措施,培养骨架枝,促进分枝,形成矮化、紧凑的树形,如自然开心形、纺锤形等。
- 结果期: 以修剪为主,及时疏除过密枝、交叉枝、病虫枝、徒长枝,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,对结果枝组进行更新复壮,保持结果能力,通过修剪,控制树高在适宜范围内,通常控制在1.5-2.5米,便于大棚内管理和采摘。
大棚环境调控,营造适宜生长条件
大棚内温湿度、光照、气体成分等环境因子对盆栽果树生长至关重要。
- 温度: 根据不同果树的生长需求,通过揭盖棚膜、通风、加温(冬季)或遮阳、喷雾(夏季)等措施,调节棚内温度,萌芽至开花期需防止低温冻害,果实成熟期则需保证适宜的昼夜温差,提高果实品质。
- 湿度: 花期湿度过高不利于授粉受精,易发生病害,因此需通过通风、除湿等措施降低空气湿度,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50%-70%为宜。
- 光照: 保证充足且均匀的光照,冬季光照不足时,可考虑人工补光,合理修剪,避免枝叶过密相互遮光。
- 气体: 注意通风换气,避免棚内有害气体积累,保证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供应。
病虫害综合防治,确保健康生长
大棚环境相对封闭,病虫害易发生,应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方针,一是加强栽培管理,增强树体抗性;二是保持大棚内清洁,及时清除病叶、病果、杂草;三是利用物理防治(如黄板诱杀、频振式杀虫灯)和生物防治(如天敌、生物农药);必要时科学合理化学防治,注意交替用药,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。
灵活摆放,极致利用空间
盆栽果树的巨大优势在于其灵活性,可根据大棚的结构和光照条件,将果树盆栽进行立体化、多层化摆放,如利用阶梯式栽培架、悬挂式栽培、柱式栽培等方式,向空中发展,大幅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种植数量,将空间利用率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,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土地资源紧张或高附加值果树种植。
大棚内矮化果树盆栽技术,通过品种选择、容器配置、精细化管理、整形修剪以及环境调控等综合措施,有效控制了树体大小,提高了空间利用率,同时便于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防治,这不仅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,也为都市农业、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,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,在实践中,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,结合当地实际,才能将该技术的效益最大化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