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的午后,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,暖暖地洒在社区的小公园里,我牵着五岁儿子的手,在他充满期待的目光中,共同将一棵小小的桂花树苗,郑重地栽种在了公园一角的空地上,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植树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仪式,一个父亲与孩子之间,承诺”与“长期”的生动实践——我们约定,“明年再来看小树”,并且要一直照顾它下去。
“爸爸,小树会和我们一样长高吗?”儿子仰着小脸,好奇地问,小手轻轻抚摸着树苗嫩绿的叶片。“当然会的,只要我们好好照顾它,给它浇水,给它施肥,它就会慢慢长大,就像你一样。”我蹲下身,和他一起给小树培上土,“就像妈妈照顾你,爸爸照顾我们家一样,小树也需要我们的照顾。”
从那天起,照顾小树成了我们母子俩(哦,不,是父子俩,因为妈妈总是笑称我们是“护树搭档”)的固定“任务”,儿子从最初的兴奋地抢着浇水,到后来学会观察土壤的干湿度,知道“天热了要多浇点,天冷了就要少浇点”;他会记得提醒我给小树周围的杂草拔掉,会捡起掉落的叶子放在树根旁,说是“给小树盖被子”,有次下大雨,他甚至非要我带他去公园给小树“撑伞”,说是怕小树被淋坏了,看着他稚嫩的小脸上那份认真的模样,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这棵小树,不仅仅是一株植物,更成了他理解责任、学习坚持的活教材。
我知道,对于只有五岁的他来说,“长期”是一个多么抽象的概念,他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深远意义,但他能理解“明天要给小树浇水”,能理解“下周我们再来看看它长得怎么样”,这种日复一日的、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,正是“长期”二字最朴素、也最坚实的注脚,我们在给小树浇水、施肥、除草的过程中,也在浇灌着孩子心中那颗名为“责任”的种子;我们在期待小树成长的过程中,也在培养着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对未来的耐心。
“明年再来看小树”,这句话我们说了不止一次,每次说的时候,儿子都会开心地拍手,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年小树长大一些的模样,而我,也在心里默默许下承诺,不仅是为了小树,更是为了我的孩子,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他明白,很多美好的事物,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时间的沉淀,需要持续的付出和耐心的等待,就像这棵小树,今天的每一滴汗水,每一次弯腰,都将化为它未来茁壮成长的养分。
时光荏苒,小树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,真的抽出了新的枝芽,叶片也变得更加油亮,每当路过公园,儿子总会拉着我的手,骄傲地向别人介绍:“这是我们种的小树!我们说好明年再来看它的!”那份自豪感,溢于言表。
我知道,这个“明年再来看小树”的约定,会延续很多个明年,或许某一天,儿子长大成人,当他再次站在这棵已经亭亭如盖的小树旁,他会想起儿时那个和父亲一起浇水、除草的下午,会明白那个简单的约定背后,父亲对他关于坚持、责任与爱的期许,而那棵小树,也将不仅仅是一棵树,它将成为我们父子之间一个永恒的纪念,一段关于成长与承诺的共同记忆。
这个约定,是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礼物,也是给自己的一次修行,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,一起种下希望,一起践行承诺,静待每一棵小树,也静待我们的孩子,在爱与责任的滋养下,茁壮成长,明年,我们再来看小树!后年,我们还要来!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