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拂过山野,曾经裸露的黄土坡如今已披上绿装,层层梯田如翠绿的丝带缠绕山间,在乡村广袤的大地上,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——植树造林,不再仅仅是上级下达的任务、干部催促的指标,而是内化为村民心中自觉的行动、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,这背后,是从“要我种”到“我要种”的动人转变,是一曲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交响。
“要我种”:任务驱动下的被动履约
曾几何时,乡村植绿带着浓厚的“任务”色彩,每到春秋植树季,村干部便拿着名册,挨家挨户通知:“明天村里统一组织植树,每户至少出X个劳力,种X棵树。”村民们或许会响应,但多出于完成任务的无奈,或是碍于情面,树苗拉到地头,有人随意挖个坑,把苗往里一插,敷衍了事;有人则认为这是“公家的事”,与自己关系不大,种下的树苗也缺乏后续的精心管护。“种完就完事,能不能活看天意”是当时不少人的心态。
这种“要我种”的模式,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乡村的绿色覆盖率,但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,树苗成活率不高,重栽轻管现象普遍,甚至出现“年年植树不见林”的尴尬,村民的主体性没有被充分激发,植绿更像是一场应付差事的“集体劳动”,难以形成持久的动力和深厚的情感联结。
转变的序曲:理念浸润与政策引导
真正的转变,始于思想的破冰和理念的浸润,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如同春雨般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,通过村民大会、村头广播、宣传栏、甚至短视频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,植树造林的重要性、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被反复宣讲,干部们不再是简单的“命令者”,而是变成了“讲解员”和“引导者”,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讲述着“一棵树的价值”、“一片林的效益”,以及良好生态环境对村庄发展、对子孙后代的深远影响。
政策的“指挥棒”也变得更加精准和人性化,过去“一刀切”的指标被更具弹性的指导性计划取代,村民在树种选择、种植地块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,更重要的是,一系列激励政策应运而生:对成活率高的农户给予奖励,对连片种植经济林给予补贴,将植树造林与产业扶贫、乡村振兴项目相结合,村民们渐渐发现,种树不仅能改善环境,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“我要种”:内生动力驱下的主动作为
当理念的种子生根发芽,当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心田,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彻底点燃,植绿,从“要我做”变成了“我要做”。
在许多村庄,出现了村民自发组织植树队的景象,农闲时节,不再有人需要催促,大家扛着锄头、拎着水桶,自觉走向山坡、沟渠、房前屋后,他们精心挑选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树种,既有涵养水源的松柏,也有能带来经济收益的果树、油茶树,曾经的“任务指标”变成了“自家的责任田”,每一棵树苗都寄托着他们对绿色家园的期盼。
“以前觉得种树是麻烦,现在不一样了。”一位老农边给刚栽下的果树浇水边说,“你看,咱们村环境越来越好了,夏天也凉快了,以后这些果树挂了果,又是一笔收入!”这种从“要我种”到“我要种”的转变,不仅仅是态度的变化,更是对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辩证关系的深刻认同,村民们开始将植树视为改善自家“小环境”、助力村庄“大发展”的重要途径。
从“一棵树”到“一片林”,从“一片绿”到“富一方”
“我要种”的热情,正在让乡村发生着可喜的变化,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,小气候逐渐改善,更重要的是,绿色产业在乡村悄然兴起,许多村庄依托种植的经济林、生态林,发展起了采摘园、农家乐,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,村民们的腰包鼓了,笑容更甜了,对植绿的积极性也更高了,形成了“植绿—增绿—兴绿—富民”的良性循环。
从“要我种”的被动应付,到“我要种”的主动作为,乡村植绿的转变,是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体现,更是村民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的鲜明标志,这转变背后,是政策的温度、理念的深度,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这股“我要种”的绿色浪潮中,乡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绿意盎然,生机勃勃,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