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果菊以其绚丽的花朵、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药用价值,成为园林绿化和花境中备受青睐的植物,在其生长过程中,难免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,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生长势,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防治药剂,是保障松果菊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,本文将介绍松果菊常见病虫害及其对应的防治药剂,并强调科学用药的重要性。
松果菊常见病害及防治药剂
-
根腐病:
- 症状: 主要危害根部,导致根部腐烂、坏死,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、叶片发黄、萎蔫,严重时整株死亡。
- 防治药剂:
- 预防: 选用排水良好的土壤,避免积水,可在定植时或发病前使用恶霉灵、甲霜灵·锰锌等药剂进行灌根预防。
- 治疗: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,用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或噁霉灵等药剂稀释后灌根,可结合生根剂促进根系恢复。
-
白粉病:
- 症状: 主要危害叶片,初期叶面出现白色粉状小斑点,后期扩大成片,导致叶片卷曲、枯黄,影响光合作用。
- 防治药剂:
- 发病初期: 可喷施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25%乙嘧酚悬浮剂1000倍液或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。
- 生物防治: 也可使用2%农抗120水剂或小檗碱等生物源药剂。
-
黑斑病/叶斑病:
- 症状: 叶片上出现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,中央灰白色或褐色,边缘有褐色晕圈,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(分生孢子器)。
- 防治药剂:
-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: 喷施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%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,每隔7-10天喷一次,连续2-3次。
-
病毒病:
- 症状: 植株表现为花叶、畸形、矮小、生长不良等,主要通过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。
- 防治药剂:
- 防治重点在预防: 及时防治传毒媒介(如蚜虫),选用无毒种苗。
- 发病初期: 可喷施盐酸吗啉胍·乙酸铜(病毒A)或宁南霉素等抗病毒药剂,同时加强肥水管理,增强植株抗性。
松果菊常见虫害及防治药剂
-
蚜虫:
- 症状: 群集于嫩梢、叶片、花蕾等部位刺吸汁液,导致叶片卷曲、变形,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,传播病毒病。
- 防治药剂:
- 发生初期: 喷施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、3%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25%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。
- 注意事项: 蚜虫易产生抗药性,注意轮换用药。
-
红蜘蛛:
- 症状: 多聚集在叶片背面,刺吸汁液,叶片出现失绿小斑点,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,蛛丝网明显。
- 防治药剂:
- 发生初期: 喷施20%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5%噻螨酮乳油1500倍液或8%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,注意喷洒叶片背面。
-
蓟马:
- 症状: 成虫、若虫锉吸嫩叶、花蕾的汁液,导致叶片卷曲、畸形,花朵褪色、畸形,影响观赏。
- 防治药剂:
- 发生初期: 喷施5%多杀霉素悬浮剂1500倍液、乙基多杀菌素(艾绿士)或吡虫啉等药剂,重点喷洒花部和嫩叶。
-
地下害虫(如蛴螬、地老虎、蝼蛄等):
- 症状: 咬食根部、块茎或幼苗,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。
- 防治药剂:
- 土壤处理: 定植前可用辛硫磷颗粒剂或毒死蜱颗粒剂撒施于土壤中翻耕。
- 诱杀或灌根: 用辛硫磷乳油或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稀释后灌根,或使用毒饵诱杀。
科学使用防治药剂的原则
- 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: 加强栽培管理,如合理密植、科学施肥、及时清除病叶杂草等,增强植株自身抗性,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。
- 准确诊断,对症下药: 确认病虫害种类后再选择合适的药剂,避免盲目用药。
- 适时用药,掌握关键期: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预防关键期用药,效果最佳,能有效控制蔓延。
- 轮换用药,延缓抗性: 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容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,应轮换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。
- 严格按说明,注意浓度和安全间隔期: 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的浓度和方法进行配制和使用,避免产生药害,注意采收前的安全间隔期,确保观赏或食用的安全。
- 做好防护,保护环境: 施药时做好个人防护,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吸入,注意保护天敌,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- 优先选择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药剂: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,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或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,减少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。
松果菊的病虫害防治需要贯彻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在准确识别病虫害的基础上,科学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防治药剂,并结合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,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,确保松果菊茁壮成长,绽放出绚丽的花朵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