雏菊作为常见的观赏花卉,其幼苗期的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开花质量与观赏价值,在苗期管理中,猝倒病(又称“倒伏病”)是危害雏菊幼苗的主要病害之一,常导致幼苗茎部腐烂、猝然倒伏,严重时甚至造成成片幼苗死亡,给育苗生产带来重大损失,本文将详细介绍雏菊苗期猝倒病的发病规律、识别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,帮助种植者有效防控该病害,保障幼苗健康生长。
猝倒病的识别与危害
猝倒病主要由真菌中的腐霉菌(Pythium spp.)、疫霉菌(Phytophthora spp.)或丝核菌(Rhizoctonia spp.)引起,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至2-4片真叶期的幼嫩阶段,其典型症状表现为:幼苗近地面处的茎部出现水渍状暗色病斑,病斑迅速绕茎扩展,导致组织腐烂失水,幼苗在未萎蔫的情况下即突然倒伏(“猝倒”),湿度较高时,病部及周围土壤表面常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或灰黑色霉层,这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。
猝倒病的传播途径广泛,病菌可通过土壤、带菌种子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,在高温高湿(温度20-30℃、土壤湿度大)、播种过密、通风不良、光照不足或幼苗徒长等条件下,极易爆发流行,造成幼苗成片死亡,甚至毁苗。
综合防治技术
猝倒病的防治应遵循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原则,通过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,从源头控制病害发生。
(一)农业防治:筑牢病害防控第一道防线
- 苗床选择与土壤处理:选择地势高燥、背风向阳、排水良好的地块作苗床,播种前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,可选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喷洒土壤,或利用太阳能高温闷棚(夏季覆膜7-10天),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。
- 种子处理与合理播种:选用饱满、无病虫害的种子,播种前用55℃温水浸种15分钟(不断搅拌),或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,清水冲洗后晾干播种,播种不宜过密,覆土厚度以1-2厘米为宜,避免幼苗徒长;同时控制浇水量,避免床土过湿。
- 培育壮苗与科学管理:出苗后保持通风良好,适当降低苗床湿度,避免夜间低温高湿,及时间苗、定苗,清除病弱苗,减少传染源,根据幼苗生长需求合理施肥,避免偏施氮肥,增施磷钾肥,增强幼苗抗病力。
(二)物理防治: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
- 改善育苗环境:采用育苗盘、营养钵育苗,避免幼苗直接接触带菌土壤;保持育苗棚室通风透光,降低空气湿度,及时清除棚内杂草及病残体。
- 控制温湿度:出苗后适当降温,避免苗床温度过高(昼温25℃左右,夜温15-18℃),防止幼苗徒长;浇水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,避免傍晚浇水,确保夜间叶面干燥。
(三)生物防治:安全高效环保
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抑制病原菌生长,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、木霉菌等生物农药,按说明书稀释后喷洒苗床或灌根,可有效预防猝倒病的发生,且对环境友好,无残留。
(四)化学防治:及时控制病害蔓延
发病初期,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,注意交替用药,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:
- 喷雾防治:72.2%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-800倍液,或68%精甲霜·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,或25%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,每隔7-10天喷施1次,连续2-3次,重点喷洒幼苗茎基部及周围土壤。
- 灌根处理:对发病较重的区域,可用70%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-4000倍液,或15%噁霉灵水剂1000倍液灌根,每株用药100-150毫升,可有效杀灭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。
注意事项
- 药剂安全:化学防治时需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,注意安全间隔期,避免对幼苗产生药害或造成农药残留。
- 综合管理:猝倒病防治需结合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,单一依赖化学药剂易导致抗药性及环境污染。
- 早防早治: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,同时对周围植株进行药剂保护,防止病害扩散。
雏菊苗期猝倒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从育苗前期准备到后期管理全程把控,通过优化育苗环境、科学栽培管理,结合生物与化学防治措施,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风险,培育出健壮的雏菊幼苗,为后期的优质开花奠定坚实基础,种植者应树立“预防为主”的理念,细致观察,及时应对,才能实现雏菊育苗的高产高效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