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槐作为我国北方城市绿化的“乡土树种”,以其枝叶繁茂、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喜爱,但槐尺蠖(俗称“槐尺蛾”“吊死鬼”)的频繁发生,常导致国槐叶片被食光、枝条枯萎,不仅影响景观效果,还削弱树势,甚至引发次生病虫害,科学掌握槐尺蠖的防治时间与药剂选择,是保障国槐健康生长的关键。
槐尺蠖的危害特性与发生规律
槐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,是国槐的专食性害虫,其幼虫暴食叶片,1-2龄幼虫仅啃食叶肉,3龄后可将叶片食成缺刻,严重时整株叶片被吃光,仅剩叶脉,导致树势衰弱,枝条干枯。
该虫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-4代,以蛹在树下土壤中越冬,次年4-5月越冬代成虫羽化,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;此后6月下旬、7月下旬、8月下旬至9月上旬分别为第二、三、四代幼虫危害高峰期,其中7-8月高温多雨季节易爆发成灾,10月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。
槐尺蠖防治“黄金时间”
防治槐尺蠖需抓住“幼虫期”这一关键阶段,尤其应在低龄幼虫(1-2龄)期施药,此时虫体小、抗药性弱、食量小,且尚未扩散,防治效果最佳,具体防治时期需结合物候期与监测情况确定:
-
越冬代防治(4月中下旬):
此时越冬蛹即将羽化,可通过翻土灭蛹(破坏化蛹场所)降低虫源基数,或结合树穴管理,在树干周围撒施辛硫磷颗粒剂等毒土,阻止成虫出土。 -
各代幼虫防治期(5月下旬-9月上旬):
- 第一代(5月下旬-6月上旬):越冬代成虫羽化后10-15天(卵孵化盛期),是全年防治的关键,可有效压低后期虫口密度。
- 第二代至第四代(6月下旬-9月上旬):每代幼虫危害期约15-20天,需在发现初孵幼虫或叶片出现“小窗状”被害时立即施药,防止爆发。
-
成虫期防治(6-9月):
利用成虫趋光性,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,减少产卵量。
高效药剂选择与科学使用方法
根据槐尺蠖发生世代与抗药性特点,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,避免产生抗药性,同时兼顾人畜与环境安全,以下是推荐药剂及使用方法:
生物药剂(优先选择,低残留、环保)
-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(甲维盐):5%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-5000倍液,或10%甲维盐悬浮剂4000-6000倍液,触杀和胃毒作用强,对低龄幼虫速效性好,持效期7-10天。
- 灭幼脲:25%灭幼脲悬浮剂1500-2000倍液,抑制幼虫几丁质合成,使幼虫无法蜕皮死亡,持效期15天左右,需在幼虫3龄前使用。
- 苏云金杆菌(Bt):100亿孢子/克Bt可湿性粉剂500-800倍液,胃毒作用,对幼虫安全,宜在阴天或傍晚施药,避免阳光直射失活。
化学药剂(速效性好,应急使用)
- 氯虫苯甲酰胺:20%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-4000倍液,具有内吸传导作用,持效期20天以上,对高龄幼虫防效优异。
- 高效氯氟氰菊酯(功夫菊酯):2.5%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-3000倍液,触杀和胃毒作用强,速效性好,但持效期较短(5-7天),建议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。
- 辛硫磷:50%辛硫磷乳油1000-1500倍液,或40%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,对土壤中的蛹也有一定杀灭作用,可在幼虫发生早期或翻土后灌根使用。
注意事项
- 交替用药: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类药剂,建议生物药剂与化学药剂交替使用,如甲维盐+灭幼脲,或氯虫苯甲酰胺+Bt。
- 喷药技巧:重点喷洒叶片正反面(尤其嫩叶)和树皮裂缝,确保药液覆盖虫体;高温季节(32℃以上)避免在中午施药,防止药害。
- 保护天敌:瓢虫、草蛉、寄生蜂等是槐尺蠖的天敌,应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(如有机磷类),保护生态平衡。
综合防治建议
槐尺蠖防治需采取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策略:
- 农业防治:秋末冬初清除树下枯枝落叶,翻土灭蛹;及时修剪被害枝,减少虫源。
- 物理防治:利用成虫趋光性,设置黑光灯或糖醋液(糖:醋:酒:水=3:6:1:10)诱杀成虫。
- 生物防治:在幼虫期释放赤眼蜂寄生卵,或喷施生物农药,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。
槐尺蠖防治的关键在于“抓住时机、选对药剂、科学施药”,通过监测虫情,在低龄幼虫期优先选用生物药剂,必要时轮换高效低毒化学药剂,并结合农业、物理防治措施,可有效控制槐尺蠖危害,保障国槐健康生长,让城市绿荫更加葱郁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