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,这个承载着绿色希望、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节日,本应是动员全民投身生态建设、播撒绿色未来的契机,在一些地方,植树活动却逐渐偏离了初衷,演变成了“只管种下,不管成活”的形式主义秀,这种“为植而植”的做法,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,更消解了植树节本应具有的生态意义与教育价值,植树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,将“种活”置于“种多”之上,让每一棵树苗都能真正扎根大地,茁壮成长。
“种多”固然能直观体现一时的“政绩”和“热闹”,但若只追求数量上的堆砌,而忽视树苗的后期养护与成活率,那么植树便成了一场“数字游戏”,我们看到,有些地方为了赶进度、凑数量,在土壤条件不适宜、季节选择不合理的情况下盲目栽种,导致树苗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大批枯萎;有些地方植树活动“一阵风”,种完便无人问津,缺乏必要的浇水、施肥、除草等后续管理,使得“年年植树不见林”的现象屡见不鲜,这种“植而不活”的行为,不仅是对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极大浪费,更是对公众环保热情的严重打击,也让植树节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。
“种活”才是植树节的核心要义,每一棵成功成活的树苗,都是对生态环境实实在在的贡献,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、释放氧气,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,改善局部气候,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,真正发挥出“绿色银行”的作用,看着亲手种下的树苗生根发芽、枝繁叶茂,也能让参与者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和责任感,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,自发地参与到爱护树木、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,这种“种活一棵,受益一片”的良性循环,才是植树节追求的终极目标。
要实现“种活比种多更重要”,需要多管齐下,久久为功。科学规划是前提,植树前应充分调研当地的土壤、气候等自然条件,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时间,确保树苗“种得下、长得活”。精细管护是关键,要建立健全后期养护机制,明确管护责任,落实浇水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理措施,确保树苗成活率。全民参与是动力,植树节不仅是种树,更是一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,要通过宣传引导,让公众了解植树护树的知识,激发其内生动力,从“要我种”转变为“我要种”,并参与到后续的管护中来。考核机制是保障,应改变过去单纯以“种植数量”论英雄的考核方式,将“成活率”、“管护成效”作为重要指标,引导各地将植树工作落到实处,杜绝形式主义。
植树节,播种的是绿色,更是希望与责任,让我们摒弃形式主义的桎梏,以“种活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用心栽下每一棵树,精心呵护每一抹绿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让荒山披绿,让城市增色,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、地绿、水清的美丽家园,让绿色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