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岁月深处的角落里,总有些物件,它们不声不响,却承载着一代人的体温与记忆。“磨面寿”,便是这样一件沉淀着时光温度的老物件,它不是什么珍奇古董,亦非价值连城的艺术品,但在那些曾经为生计奔波的岁月里,它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伙伴,是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最生动的见证。 “磨面寿”,顾名思义,是用来磨面的石磨,因其需经年累月使用,磨齿渐磨愈钝,又需不时修复,故得此名,带着一种朴实无华的亲切与沧桑,在我的记忆深处,老家堂屋的角落里,就静静地蹲着一架这样的石磨,它由两块圆柱形的石盘构成,下盘固定,凿有辐射状的浅槽;上盘可绕中轴旋转,其底部也凿有相应的齿纹,两盘相合,便构成了磨面的核心,中轴顶端,还插着一根磨把手,粗粝的木头被岁月摩挲得光滑温润。 小时候,我最爱看母亲推磨的身影,清晨,天刚蒙蒙亮,母亲便起床,将前一晚泡好的黄豆、玉米或小麦,均匀地撒在两扇石磨之间,她双手握住磨把,弓着腰,一步,一步,有节奏地推动着沉重的上磨盘。“吱呀——吱呀——”,石磨转动发出的声音,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,在寂静的清晨回荡,那是唤醒村庄的晨曲,汗水顺着母亲的脸颊滑落,滴在磨盘旁的青石板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,我有时会蹲在一旁,捡起几粒磨碎的碎屑,放在嘴里,感受着谷物淡淡的香甜。 磨面是个力气活,更是个耐心活,一斗粮食,要磨出细腻的面粉,往往需要推上几十圈,甚至上百圈,母亲常常一边推磨,一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,或是和我们 siblings 说着家常,石磨的每一次转动,都像是母亲对生活的坚韧与执着,将粗糙的谷物,一点点研磨成生活的细腻与甘甜,磨出的粉,或熬成糊糊,或蒸成馒头,或做成面条,那股子天然的谷物香气,是任何现代加工食品都无法比拟的,它带着阳光的味道,带着泥土的芬芳,更带着母亲满满的爱与辛劳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电动磨面机逐渐普及,那些笨重的石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老家的那架“磨面寿”,也早已被闲置在杂物间的一角,落满了灰尘,它在我心中的印记,却从未磨灭,每当看到它,我就会想起母亲推磨的身影,想起那“吱呀吱呀”的磨声,想起那满屋的谷物清香。 “磨面寿”,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,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,是一种勤劳精神的象征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,它教会我们,一粥一饭来之不易,需珍惜;它告诉我们,生活就像磨面,需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,才能研磨出属于自己的甘甜,虽然我们早已告别了那个需要亲手磨面的年代,但“磨面寿”所承载的那种质朴、坚韧与感恩的精神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,在人生的道路上,稳步前行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