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沙地上的“绿色传奇”
在河南兰考,泡桐树从来不是普通的树,它们是镌刻在黄沙地上的绿色印章,是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治沙的“绿色丰碑”,更是这片土地上从“苦难”走向“幸福”的生动见证,半个多世纪前,兰考饱受风沙、盐碱、内涝“三害”之苦,沙尘蔽日,寸草难生,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“贴膏药扎针”——用淤泥覆盖沙丘(贴膏药),再种上耐旱的泡桐树(扎针),从此,泡桐成了兰考人抵御风沙的“战友”,也成了这片土地最早的“绿色希望”。
兰考泡桐,学名毛泡桐,是速生乔木,根系发达,耐旱耐贫瘠,尤其适合在沙质土壤生长,它树干高大,枝叶繁茂,不仅能防风固沙,还能改良土壤,更重要的是,泡桐生长迅速,五六年即可成材,是难得的“速生用材林”,走进兰考,昔日的黄沙地早已变成泡桐的海洋,一株株泡桐如卫兵般挺立在田间地头、村道两旁,形成“林网化”的生态屏障,守护着这片曾经脆弱的土地。
从“生态树”到“致富树”的华丽转身
如果说防风固沙是兰考泡桐的“生态使命”,那么带动百姓致富则是它“时代的新生”,上世纪80年代,随着泡桐成林,兰考人开始探索“以桐致富”的道路,当地工匠发现,泡桐木纹理细腻、材质轻柔,是制作乐器的上好材料——尤其是制作古琴、音板等,共鸣效果极佳,兰考泡桐木乐器产业应运而生。
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产业集群,兰考已有乐器及配件相关企业600余家,年产值超百亿元,生产的古筝、古琴、吉他等乐器远销国内外,占据全国民乐市场份额的70%以上,在兰考县堌阳镇,乐器产业园内机器轰鸣,一块块泡桐木经过切割、打磨、雕刻、组装,变成一把把精美的乐器,许多农民放下锄头,拿起刨子,成了“产业工人”,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。“以前种地一年挣不了几个钱,现在在乐器厂上班,月入四五千,还能照顾家。”一位正在打磨古琴音板的村民笑着说。
除了乐器产业,泡桐还被开发成板材、家具、工艺品等,形成了“一棵树带动一条产业链”的格局,兰考泡桐,真正从“生态树”变成了“摇钱树”,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绿富同兴,续写“焦桐”精神新篇
如今的兰考,泡桐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,更承载着“焦裕禄精神”的传承,在兰考焦裕禄纪念园,焦裕禄同志当年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,已长成参天大树,枝繁叶茂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焦桐”,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看着兰考从“三害”肆虐到林茂粮丰,从贫困落后到绿富同兴。
“焦桐”精神,是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的精神,更是心系群众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今天的兰考人,正以“焦桐”为榜样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,他们发展泡桐林下经济,种植中药材、食用菌;他们依托电商平台,将泡桐木乐器卖向全国;他们推动“文旅融合”,让游客在泡桐林中感受生态之美、传承“焦裕禄精神”。
春去秋来,兰考的泡桐年复一年地生长,它们的年轮里,刻着治沙的艰辛,也刻着致富的喜悦;它们的枝叶间,藏着生态的密码,也藏着未来的希望,兰考泡桐,这棵扎根于黄沙地的“绿色传奇”,正以更加蓬勃的姿态,续写着新时代的“绿富同兴”故事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