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的乡野小径旁,常有一丛丛细碎的花朵在风中摇曳,花瓣或粉白或深红,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,宛如巧手裁剪的精致裙裾,这便是《诗经》里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”旁相伴的野草——瞿麦,一株承载着千年药香与诗意的草本精灵。
瞿麦之名,源自其“麦”般的细长叶片与“瞿瞿”摇曳之态,作为石竹科石竹属的多年生草本,它株高约30-70厘米,茎直立,上部分枝,叶片线状披针形,对生而显疏朗,最引人注目的,是它顶生聚伞花序中的花朵:花瓣5枚,先端浅裂或深裂成细丝状,宛如振翅欲飞的蝶翼,又似少女裙裾上的蕾丝花边,颜色以粉红、紫红或白色为主,花蕊外露,色泽鲜亮,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,为初夏的山野添了几分灵动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瞿麦,叶尖小,色青,似竹叶,花红紫可爱,亦似桃花。”李时珍不仅描摹了其形貌,更点出其“破血通经,利小便”的功效,这株看似柔弱的小草,实则是中医宝库中的一味良药,其全草可入药,性寒,味苦,具有利尿通淋、活血通经、清热解毒之效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中品,到后世医家常用其治疗淋病、小便不利、闭经、痈肿疮毒等症,瞿麦以平凡的草身,承载着护佑生命的厚重使命,古时医者取其“通利”之性,称其“为治淋要药”,足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。
瞿麦的魅力远不止于药用,它更是诗词中的常客,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寄托。《诗经·唐风·采苓》有云:“采苓采苓,首阳之巅,人之为言,苟亦无信。”诗中“苓”或即指瞿麦,古人采其嫩叶为蔬,或取其入药,在采撷中寄托了对纯净自然的向往,唐代诗人岑参在《题山寺僧房》中写道:“窗影摇群木,墙阴数丈苔,天涯知薄禄,乡眼梦登台,稚子问邻果,痴妻扫绿苔,筋骸唯尚病,还作未归人。”虽未直言瞿麦,但寺墙之阴、石径之畔,正是瞿麦生长的所在,其坚韧的生命力与古寺的清幽相映成趣,成为文人心中淡泊宁静的象征。
在乡野间,瞿麦是朴素的野花,也是默默守护的草药,它不择土壤,或生于山坡草地,或长于林缘石缝,即便在贫瘠之处,也能扎根发芽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,这种“生于幽谷而不自弃”的品格,恰如君子之风——不慕繁华,坚守本心,以柔弱之躯蕴藏坚韧之力,以平凡之身贡献济世之用。
漫步于乡间小径,偶遇一丛摇曳的瞿麦,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生机与诗意,它是《诗经》里走来的草木精灵,是本草中闪耀的药草之星,更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、一株带着草香与智慧的平凡之花,在瞿麦的细碎花瓣间,我们读懂了生命的坚韧与包容,也触摸到了中华草木文化的悠长底蕴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