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沙地里的“救命桐”
上世纪60年代的兰考,曾是“风起黄沙蔽日,雨过盐碱遍地”的苦难之地,风沙、内涝、盐碱“三害”肆虐,万亩良田颗粒无收,百姓流离失所,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治沙时,发现了一种能在沙地里顽强生长的树——泡桐,它根系发达,能固沙防风;耐旱耐贫瘠,在盐碱地上也能扎根;生长迅速,三五年便能成材,就这样,泡桐成了兰考人战胜“三害”的“绿色武器”,漫天黄沙中,一株株泡桐苗倔强地抽出枝叶,为这片土地扎下了绿色的根。
从“防沙树”到“致富桐”
时光流转,当兰考的“三害”逐渐被制服,泡桐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态防护,当地人发现,泡桐木纹理通直、质地轻软,是制作乐器的上好材料,上世纪80年代,兰考人开始用泡桐制作民族乐器:古琴的琴身、古筝的音板、二胡的琴筒……泡桐木共鸣性好,音色清亮悠扬,很快在乐器市场崭露头角,兰考已有乐器生产企业300多家,年产乐器超700万件,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产值突破80亿元,泡桐,从昔日的“防沙树”变成了带动百姓增收的“致富树”,兰考也成了名副其实的“中国民族乐器之乡”。
绿色与发展的交响
兰考的泡桐,不仅守护了生态,更孕育了新的发展可能,在兰考的乡村,泡桐林成了“绿色银行”,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泡桐,木材销售成为一项重要收入,不少村民还依托泡桐资源发展起板材加工、家具制造、乐器配件等产业,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,兰考森林覆盖率从当年的5%提高到如今的18.9%,泡桐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生态树”“摇钱树”,走在兰考的田间地头,一排排泡桐挺拔秀丽,春日桐花烂漫如雪,夏日浓荫蔽日,秋日金黄的叶片铺满小路,冬日虬枝苍劲——这不仅是生态改善的见证,更是兰考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的绿色与发展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
从“黄沙漫天”到“桐香千里”,兰考泡桐的故事,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,它扎根土地,向阳而生,不仅改变了兰考的自然面貌,更托起了百姓的幸福生活,这抹绿色,是兰考的底色,也是未来无限生机的希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