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风,带着燥热的气息,也吹开了田野里、山岗上那一丛丛青翠的叶,托举起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,这便是黄花菜,又名萱草、忘忧草,它不仅仅是一种寻常的野菜或园艺花卉,更承载着许多人童年的味蕾记忆和岁月沉淀的温情。
记忆中的夏天,总能在老屋的屋后或邻家的篱笆旁,看到黄花菜的身影,修长的绿叶,从根部丛生,向四周舒展,宛如一把把翠绿的展开折扇,在绿叶的掩映下,一根根细长的花葶拔地而起,顶端擎着一朵朵饱满的金黄花朵,那花朵,六片花瓣紧密相依,或呈喇叭状,或呈星形,色泽明艳而不失温润,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,为单调的夏日增添了一抹亮色,清晨,带着露珠的黄花菜最为娇嫩,母亲便会提着小篮,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即将绽放或初绽的花朵采摘下来,她总说,要在太阳升起前采完,不然花儿一晒,就老了,味道也差了。
采摘回来的新鲜黄花菜,并不能直接食用,母亲会耐心地将花蕊部分摘除,因为据说花蕊含有微毒,把它们放在清水中反复漂洗,接着便是焯水,锅里水开,倒入黄花菜,看着它们在沸水中翻滚,颜色似乎更加鲜亮了,焯水后的黄花菜,会捞出沥干,然后摊放在竹席上晾晒,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,阳光一点点带走黄花菜的水分,它也从饱满的金黄逐渐变得干瘪、深黄,蜷缩成一根根小小的“金条”,散发出独特的清香,这些晒干的黄花菜,便成了可以储存一整个季节的“宝贝”。
到了秋冬,或是农闲时节,干黄花菜便派上了用场,用温水泡发,它们仿佛又“活”了过来,慢慢舒展,恢复成当初的模样,无论是与五花肉一起慢炖,让肉香与黄花菜的鲜香相互渗透;还是做成素炒黄花菜,搭配上几片笋干或香菇,清爽可口;亦或是用来做汤,撒上一把,汤色立刻变得明艳,味道也增添了几分醇厚,那一口鲜美的滋味,是阳光的味道,是土地的味道,也是母亲的味道,总能轻易勾起对夏日的怀念。
除了食用,黄花菜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寓意。“萱草忘忧”,古人认为种植萱草可以令人忘却忧愁,它也常被视为母亲的象征,唐代诗人孟郊就有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;慈母依堂前,不见萱草笑”的诗句,黄花菜也承载了浓浓的亲情与乡愁。
黄花菜已经规模化种植,一年四季都能在市场上看到新鲜的或加工好的产品,但记忆里,那夏日清晨采摘黄花菜的情景,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,以及冬日里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黄花菜汤,依然清晰如昨,黄花菜,这金黄的小花,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,更串起了时光的碎片,成为了一份温暖而珍贵的味觉记忆,它不仅仅是一种食材,更是一段岁月,一种情怀,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,带着阳光味道的“忘忧草”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