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水初生,溪边泽畔,常能见到一片片匍匐生长的草本植物,它的叶心略呈紫红,叶片卵形或阔卵形,边缘有细锯齿,贴近地面处节上生根,悄悄蔓延成一片绿毯,若你不慎掐碎它的叶片,一股独特的、略带鱼腥的气味便会扑鼻而来——这便是蕺菜,一个带着浓郁乡土气息与草药芬芳的名字,更广为人知的身份,是餐桌上那道令人又爱又“怕”的佳肴:鱼腥草。
“蕺菜”之名,最早可见于《名医别录》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亦对其有详细记载:“蕺,叶似荞麦,肥地亦似蕺菜,其叶腥气,故俗名鱼腥草。”这“鱼腥草”的俗名,几乎成了它最深入人心的标签,若仅因这股“腥”味便小觑了它,那便大错特错,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,蕺菜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潜在的健康价值,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在西南地区,尤其是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,蕺菜是餐桌上常见的野菜与调味品,人们将其嫩根茎洗净,用盐略腌,去除部分腥气,或凉拌,佐以辣椒油、醋、蒜末、香菜等,口感脆嫩,辛辣回甘,是一道开胃解腻的爽口小菜,也有人将其作为火锅的涮菜,在滚烫的汤底中稍烫即食,那份独特的清香与微辛,在味蕾上绽放别样的火花,更有甚者,将蕺菜晒干储存,煲汤时加入少许,为醇厚的汤品增添一抹难以言喻的清新,这股“腥”香,在懂它的人眼中,是自然的馈赠,是风味的灵魂,是任何调味都无法替代的独特存在。
蕺菜的价值远不止于食用,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,它更是一味常用的良药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蕺菜“散热毒痈肿,疮痔脱肛,长毛发,主痔漏、血脉脓烂、止腹胀、食不化,合小豆煮汁,疗渴”,足见其药用之广泛,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,蕺菜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、有机酸等多种成分,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,它常被用于治疗肺痈咳吐脓血、肺炎、肺结核、热痢、淋病、痈肿疮毒、蛇虫咬伤等症,那股独特的“鱼腥”味,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癸酰乙醛(即鱼腥草素),正是这成分赋予了它诸多药理活性,从古至今,蕺菜以其“清热解毒、消痈排脓、利尿通淋”的功效,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。
漫步于乡野水边,看着那丛丛静静生长的蕺菜,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,它生于卑湿之地,却自带一股清正之气;其味独特,却能在唇齿间留下深刻印记;它既是寻常百姓家的一道野菜,也是中医宝库中的一味良药,从《名医别录》的古老记载,到现代餐桌的时尚追捧,再到传统医学的持续应用,蕺菜穿越了千年的时光,其“腥”香传奇,仍在延续。
下次当你再次 encounter 这带着独特气息的植物时,或许可以尝试放下成见,去品味那份来自自然的、独一无二的“腥”香,感受它所承载的乡土记忆与健康智慧,毕竟,每一种看似平凡的存在,或许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,等待着我们去发现,去欣赏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