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间石罅中一株瘦草,茎叶细弱如铁线,根系却深深扎入岩缝,蜿蜒盘曲,竟有数尺之长,此草便是远志,其名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言其“主咳逆伤中,补不足,除邪气,利九窍,益智慧,不忘”,古人见其根深志远,便以“远志”名之,既是草木之名,亦是人心之喻。 远志之“志”,首在“远”,这“远”,并非遥不可及的空想,而是穿透迷雾的清晰,是历经沧桑的坚定,如同那株石罅中的小草,它不选择沃土的安逸,却偏爱岩壁的险峻,因为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,所以甘愿忍受贫瘠的煎熬;因为明白根深方能叶茂,所以勇于向坚硬的岩石索取空间,这种“志”,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,是在困顿中依然向上的倔强,人之一生,何尝不是一场修行?若心中没有“远志”,便易被眼前的浮云所蔽,被一时的困厄所困,如无根之萍,随波逐流,唯有立下“远志”,才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,不为外物所动,不为俗世所扰,一步一个脚印,向着心中的灯塔前行。 远志之“志”,亦在“恒”,根之深远,非一日之功;叶之繁茂,非一时之热,远志的生长,是日复一日的沉默积累,是年复一年的坚韧等待,它不争春光之明媚,不羡夏花之绚烂,只是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,默默扎根,悄然生长,这份“恒”,是成功的基石,是大器的沉淀,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,王羲之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,方有“书圣”之誉;李时珍踏遍名山大川,历时二十七载,始成《本草纲目》,他们的“远志”,正是凭借着这份“恒”心,在岁月的长河中刻下了不朽的印记,反观当下,人心浮躁,渴望速成,却往往“欲速则不达”,唯有如远志一般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初心,于细微处见精神,于平凡中铸伟大,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,汇小流以成江海。 远志之“志”,还在“明”,远志之根,其味初苦,后回甘,古人以为此能“益智”,能令人“不忘”,这“不忘”,便是心中澄明,不忘来路,不忘归途,心中有“远志”,便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,知道我是谁,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,这份“明”,能让人在顺境时保持清醒,不骄不躁;在逆境时保持乐观,不屈不挠,如同远志根的苦尽甘来,人生的际遇也往往如此,唯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,才能品味到成功的甘甜;唯有坚守过内心的“远志”,才能在纷繁复杂中保持一份纯粹与通透,这份“明”,是智慧的体现,是灵魂的灯塔,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,行稳致远。 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诸葛亮的这句名言,道出了“远志”的真谛,远志,是一种姿态,一种选择,更是一种力量,它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话,而是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种子,愿我们都能如那株石罅中的远志一般,拥有深远的志向,坚韧的品格,澄明的心境,在人生的旅途上,不畏艰难,不惧风雨,默默扎根,静静生长,最终抵达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