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,景区已成为人们休闲放松、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,而景区周边的绿化,则如同景区的“绿色屏障”与“生态名片”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以往,植树造林可能更侧重于美观与遮阴,但如今,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人们对生态认知的深化,景区边种树已不再是简单的“挖坑栽树”,而是需要兼顾景观性与抗污染能力的精细“活儿”,这背后大有讲究。
景观性:打造视觉盛宴,提升游览体验
景区的首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和游览体验,周边树木的选择与配置必须将景观性放在重要位置。
- 季相变化,营造丰富意境:优选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特征的树种,如春天的樱花、桃花,夏天的荷花、紫薇,秋天的枫树、银杏,冬天的腊梅、雪松等,通过合理搭配,确保景区四季有景,三季有花,色彩斑斓,步移景异,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领略到独特的自然之美。
- 形态搭配,构建层次美感:注重乔木、灌木、地被植物的立体组合,高大挺拔的乔木可作为背景林,形成气势;姿态优美的灌木可作为中层点缀,丰富细节;低矮的地被植物则可覆盖地表,增添绿意,通过不同形态、高度植物的错落有致,构建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的植物景观。
- 文化融入,彰显地域特色:选择具有地方文化内涵或象征意义的树种,如松竹梅“岁寒三友”、牡丹富贵、石榴多子等,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,使树木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,也成为传递地域文化的载体,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。
抗污染能力:守护生态屏障,保障环境健康
景区周边往往可能面临交通尾气、工业排放、粉尘污染等环境压力,树木作为天然的“空气净化器”,其抗污染能力直接关系到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游客的健康。
- 选择抗污吸污“能手”:科学研究表明,不少树种对特定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净化能力,悬铃木、银杏、国槐、白蜡、柳树、夹竹桃、女贞、大叶黄杨等,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硫、氯气、氟化氢等有害气体,并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粉尘、PM2.5等颗粒物,在景区周边优先选择这类抗污能力强的树种,能显著改善区域空气质量。
- 增强生态韧性,抵御环境胁迫: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通常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(如抗干旱、抗病虫害、抗土壤板结等),在可能存在污染或土壤条件不佳的景区周边种植此类树种,能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势,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,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。
- 构建防护体系,阻隔污染源:对于紧邻交通干道或工业区的景区,可通过种植高大、致密的乔木林带和多层次的灌木绿篱,形成有效的绿色屏障,这不仅能吸附和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,还能降低噪音、阻挡风沙,为景区内部营造一个相对宁静、洁净的小环境。
兼顾之道:科学规划,实现“双赢”
景观性与抗污染能力并非相互排斥,而是可以相辅相成、和谐统一的,关键在于科学规划与合理配置。
- 因地制宜,适地适树:首先对景区周边的土壤、气候、光照、污染类型及程度等进行详细调研,然后选择既能适应本地环境条件、又兼具良好景观效果和较强抗污染能力的乡土树种为主,适当引种经过驯化的优良外来树种,确保树木能够健康生长,发挥最大效益。
- 优化配置,功能复合:将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与景观优美的树种进行科学搭配,在污染较重的道路一侧,以抗吸污能力强的树种为主构成防护基带,内侧再搭配观花、观叶、观干的树种,形成既实用又美观的植物景观,可考虑将蜜源植物、鸟类食源植物融入其中,增加生物多样性,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。
- 动态管理,持续优化:树木种植后并非一劳永逸,需要定期进行养护管理,包括修剪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等,要建立监测机制,跟踪评估树木的生长状况及对环境的改善效果,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种植方案,确保景观与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。
景区周边种树是一门融合了生态学、林学、景观学和环境科学的综合艺术,它要求我们以更宏观的生态视角、更科学的规划手段、更人文的设计理念,精心选择每一株树木,巧妙配置每一片绿意,唯有如此,才能让景区的“绿色屏障”既赏心悦目,又坚实可靠,真正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,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