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区开采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支撑的同时,也留下了大面积的裸露地表、受损土壤和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,植被恢复,尤其是通过植树种绿来重建生态系统,是矿区生态修复的核心环节,矿区特殊的立地条件——如土壤重金属污染、养分贫瘠、结构板结、水分匮乏以及极端微气候——对树种的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。“矿区复绿种树技术”的核心,在于科学选择并精心养护耐污染树种,它们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先锋与基石。
耐污染树种:矿区复绿的绿色先锋
耐污染树种是指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污染(如重金属、粉尘、有害气体)环境下正常生长、繁殖,甚至具有吸收、降解或忍耐污染物能力的树种,它们在矿区复绿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:
- 耐受逆境,保障成活:矿区土壤往往pH值异常、重金属含量超标,普通树种难以存活,耐污染树种凭借其生理机制(如重金属螯合、细胞壁加固、抗氧化酶系统增强等),能够抵御这些不良胁迫,确保种植后的成活率。
- 改良土壤,生态修复:部分耐污染树种根系发达,能改善土壤结构,增加有机质含量,其枯枝落叶的分解可逐步提升土壤肥力,更重要的是,一些树种具有吸收、富集或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的能力,通过“植物提取”或“植物稳定”作用,逐步降低土壤毒性,为后续生态恢复创造条件。
- 固碳释氧,美化环境:树木的生长本身就是固碳释氧的过程,有助于改善矿区局部小气候,减少粉尘污染,重建生物多样性,最终将废弃矿区转变为绿色景观,提升区域环境质量。
矿区耐污染树种的科学选择
树种选择是矿区复绿成败的关键,需遵循“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树、功能优先、兼顾景观”的原则,综合考虑以下因素:
- 污染特性与耐受性:明确矿区主要污染物类型(如铅、锌、镉、铜等重金属,或硫化物形成的酸性土壤)及其浓度,选择对此类污染物具有较强耐受或富集能力的树种。
- 重金属耐性树种:刺槐、紫穗槐、柳树、榆树、臭椿、构树、沙棘、胡枝子等已被证明对多种重金属有较好的耐性。
- 耐贫瘠干旱树种:侧柏、油松、樟子松、沙枣、柠条、花棒等,适用于土壤贫瘠、水分缺乏的矿区。
- 耐酸土树种:马尾松、湿地松、茶花、杜鹃等,适用于酸性矿山废弃物堆场。
- 立地条件适应性:充分考虑矿区土壤厚度、质地、水分状况、光照条件、海拔及气候特点,在陡坡地段应选择根系固土能力强的树种;在干旱矿区应优先选择耐旱树种。
-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:选择生长速度较快、繁殖容易、根系发达、抗逆性强(抗病虫害、抗极端天气)的乡土树种为主,适当引经过试验表现良好的外来优良树种,乡土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,也能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态系统。
- 目标功能与景观需求:根据复绿目标(如水土保持、污染治理、景观重建、经济利用等)进行树种配置,可形成纯林,也可构建乔、灌、草相结合的复合群落,以增强生态稳定性和景观多样性,在矿区外围种植抗污染能力强、生长快的速生树种(如杨树、刺槐)作为先锋林,内部搭配耐荫、耐瘠薄的灌木(如紫穗槐、沙棘)和地被植物。
耐污染树种的精细化种植技术
科学的种植技术是确保耐污染树种顺利成活和生长的前提,主要包括:
- 细致整地,改善立地:
- 表土剥离与回填:若条件允许,剥离并保存表层肥沃土壤,种植时回填,为初期生长提供养分。
- 土壤改良:对污染严重或结构不良的土壤,可采取客土、添加改良剂(如石灰调节pH值、有机质增加肥力、微生物菌剂促进降解)、翻松等措施,对于重金属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,可能需要先进行工程治理(如客土覆盖)再种植。
- 地形营造:根据地形设置水平阶、反坡梯田、鱼鳞坑等,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根系生长。
- 规范栽植,确保质量:
- 苗木选择:选用生长健壮、根系发达、无病虫害、无机械损伤的优质苗木(容器苗或裸根苗,视条件而定),优先使用大苗、壮苗。
- 适时栽植: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种植,通常以春季和秋季为宜,避开高温、干旱或严寒时期。
- 栽植方法: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,如栽植深度、根系舒展、分层覆土、踩实浇水等,必要时可使用生根粉、保水剂等辅助措施,提高成活率。
- 合理密植,优化配置: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、生长空间和目标功能,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,避免过密导致竞争激烈,过疏造成土地浪费,注重乔灌草结合,形成立体复层结构。
耐污染树种的精细化养护管理
种植后的养护管理是保证复绿效果长期稳定的关键,需要持续投入和科学管理:
- 水分管理:栽植后及时浇透定根水,在干旱季节根据土壤墒情适时补水,但也要避免积水烂根,可采用滴灌、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。
- 土壤管理:及时进行松土除草,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竞争,可采取覆盖秸秆、木屑或地膜等方式保墒抑草,随着树木生长,可适当追施有机肥或复合肥,补充养分,但需注意避免二次污染。
- 植株保护:
- 病虫害防治:定期巡查,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,优先采用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(如引入天敌、使用生物农药)等绿色防控技术,必要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。
- 支撑与固定:对于易倒伏的大苗或风大区域,应设立支撑架,确保植株稳定。
- 补植与间伐:对死亡的植株及时进行补植;对过密生长的林分,适时进行间伐,调整林分结构,促进剩余植株健康生长。
- 长期监测与评估:建立长期监测机制,定期监测树木生长状况(株高、胸径、冠幅等)、土壤理化性质、污染物含量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情况,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养护策略,评估复绿效果。
矿区复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,耐污染树种的种植与养护技术是其中的核心环节,通过科学选择适宜的先锋树种,采用精细化的种植技术和持续的养护管理,我们能够逐步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,将昔日的“黑色伤疤”重塑为绿水青山的“绿色画卷”,这不仅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积极回应,更是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持续积累,矿区复绿必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