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,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,铁路沿线的绿化美化,不仅是提升生态环境、展现沿线风貌的重要举措,更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环节,在铁路沿线种树,绝非简单的“栽树种绿”,而是有一套严格科学的标准规范,抗风性强”与“不影响行车安全”是两大核心原则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,共同构筑起铁路运输的“绿色安全网”。
抗风性强:为铁路安全筑牢“第一道防线”
铁路线路往往穿越不同地形,沿线气候条件复杂,尤其在沿海、平原开阔地带或季节性风强区域,大风天气对铁路沿线树木的稳定性构成严峻考验。“抗风性强”成为选择铁路沿线树种的首要标准。
所谓抗风性强,指的是树木具备深扎的根系、坚固的树干和柔韧的枝条,能够抵抗强风侵袭而不易倒伏、折断,具体而言,优先选择乡土树种,因其经过长期自然选择,已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,抗风能力普遍优于外来树种,北方地区的杨树、柳树、槐树,南方地区的木麻黄、樟树、榕树等,均具有较强的抗风性,要避免选择浅根性、树干脆、易发生病虫害或速生但材质疏松的树种,如某些速生杨、泡桐等,这类树木在大风天气中容易发生倒伏或枝条断裂,对铁路安全构成潜在威胁。
树木的种植规格也需科学把控,过大过高的苗木在种植初期根系尚未稳固,抗风能力较弱;而苗木过小则可能因生长缓慢无法快速形成防护效果,需根据沿线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,选择适宜的树龄和规格,并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(如根系修剪、支撑加固等)提升树木的抗风稳定性,确保其在生长周期内能够抵御常见风级的考验。
不影响行车安全:为铁路运输划定“绿色红线”
铁路沿线的树木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,任何可能影响行车视线、干扰设备运行、威胁线路稳定的行为都必须严格禁止。“不影响行车安全”是铁路沿线种树的“高压线”,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控制种植位置,确保行车视野。 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内,严禁在信号机、轨道电路、接触网杆等铁路设施附近种植高大树木,以免树木枝叶遮挡信号显示、影响司机瞭望视线,或在大风天气触碰接触网导致停电、停运,根据《铁路安全管理条例》,在铁路线路路堤坡脚、路堑坡顶、铁路桥梁外侧起一定距离内(具体标准根据铁路等级和设计规范确定),需划定“安全种植区”,树木高度不得超过规定限界,确保列车运行时有足够的横向和纵向视野。
二是保持安全距离,避免设备干扰。 树木种植需与铁路轨道、接触网、信号电缆等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,防止树木生长过程中根系侵入路基影响其稳定性,或枝条触碰、缠绕铁路设备,在接触网导线两侧种植的树木,其高度必须确保在最大风偏或冰冻情况下,枝叶与导线之间的距离符合电气安全规范,避免发生短路、放电等事故。
三是定期修剪维护,消除安全隐患。 即使是符合标准的树木,也需要定期进行修剪和养护,及时清除枯枝、病枝过密枝条,防止因自然生长或风雨天气导致枝条断裂坠落,影响行车安全,对生长过快、可能侵入安全限界的树木,要进行适度修剪或移除,确保铁路沿线始终处于“安全可控”状态。
科学统筹:让绿化与安全实现“双赢”
铁路沿线种树,既要守护安全,也要兼顾生态效益,在坚持“抗风性强”和“不影响行车安全”两大标准的基础上,还需结合沿线地理环境、气候特点和景观需求,科学选择树种、合理规划布局,实现生态效益与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,在铁路路基边坡可种植固土能力强的灌木,如紫穗槐、沙棘等,既防止水土流失,又因植株低矮不影响行车;在车站周边或视野开阔地带,可种植观赏性强且抗风性好的乔木,形成“车在画中走,人在景中游”的美丽风景。
铁路部门需与沿线地方政府、林业部门加强协作,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从树种选育、种植施工到后期养护,全程严格把关,确保每一棵铁路沿线的树木都成为“安全树”“生态树”,而非“隐患树”。
铁路沿线种树标准中的“抗风性强”与“不影响行车安全”,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、提升沿线生态环境的双重基石,只有将科学规范贯穿于种树全过程,才能让绿色铁路既成为流动的风景线,更成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,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