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谷地带,地势相对低洼,坡面集水面积大,水流汇集速度快,加之土壤往往受到冲刷侵蚀,是水土流失的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,在此类区域开展植树造林,选择适宜的树种并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,对于涵养水源、固土护坡、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,本文将重点介绍山谷地带防止水土流失的树种选择及关键种植技术。
树种选择:适地适树,优选固土能手
树种选择是山谷地带种树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,应遵循“适地适树、因地制宜、优先选择乡土树种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”的原则,优先选择那些根系发达、萌蘖力强、生长迅速、冠幅茂密、固土保水能力强的树种。
- 深根性树种:其主根能深入土层,有效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,如刺槐、臭椿、樟子松、油松、马尾松、栎类等。
- 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的树种:其侧根和须根网络能有效固持表层土壤,强大的萌蘖力使其在受到破坏后能迅速恢复,如沙棘、紫穗槐、胡枝子、柠条、旱柳等,这些树种往往是优良的灌木或小乔木,适合在山谷坡面中下部或沟底种植。
- 耐水湿、耐瘠薄的树种:山谷地带往往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但也可能存在局部积水,且土壤肥力较低,选择此类树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,如柳树(垂柳、旱柳)、枫杨、乌桕、池杉、水杉、紫荆、花楸等。
- 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树种:如豆科树种(刺槐、紫穗槐、胡枝子等)具有根瘤菌,能固氮增加土壤肥力;一些树种凋落物易分解,能改善土壤结构。
推荐组合:在山谷坡面上部,可选用耐旱瘠的松、柏类乔木作为上层植被;坡面中部及中下部,可选择刺槐、臭椿等乔木与紫穗槐、胡枝子等灌木混交;沟底及水线附近,则应优先选择柳树、枫杨等耐水湿树种,形成沟底防护林带。
种植方法:科学规范,确保成林成效
正确的种植方法是提高造林成活率、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关键,山谷地带种树需特别注意以下技术环节:
-
细致整地,改善立地条件:
- 水平阶整地:适用于坡面较缓(15°-25°)的山谷坡面,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台阶状,阶面宽0.8-1.2米,阶面外缘筑埂,以拦蓄径流,增加土壤水分。
- 水平沟整地:适用于坡面较陡(25°以上)或土壤贫瘠的区域,沿等高线开挖沟,沟宽0.5-0.8米,深0.4-0.6米,沟长视地形而定,沟内每隔5-10米筑一土档,以分段拦蓄径流和泥沙,回填时表土回填沟底。
- 鱼鳞坑整地:适用于地形破碎、坡度陡峭的山谷坡面,呈品字形排列,坑长约0.8-1.2米,宽0.6-0.8米,深0.4-0.6米,坑内筑弧形土埂,外缘高内缘低,以蓄水保土。
- 沟底台地整地:在山谷沟底较平缓处,可进行带状或块状整地,清除石块、杂草,为树木生长提供良好空间。
- 整地时间:一般宜在造林前一个季节进行,如雨季前或秋季,以利于土壤熟化和积蓄水分。
-
精选苗木,保障质量:
- 选择生长健壮、根系发达、无病虫害、无机械损伤的优质苗木,优先选用容器苗或根系完整的裸根苗,苗木规格应适应立地条件,不宜过大或过小。
- 起苗、运输、栽植过程中,要注意保护根系,避免风吹日晒,做到随起随栽,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要进行假植。
-
科学栽植,提高成活率:
- 栽植时间:山谷地带宜选择春秋两季造林,春季在土壤解冻后至树木萌芽前;秋季在树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,雨季也可造林,尤其适合常绿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,需掌握“三随”原则(随起苗、随运输、随栽植)。
- 栽植方法:
- 裸根苗栽植:严格按照“三埋两踩一提苗”的方法进行,先回填表土至坑底,将苗木放入,根系舒展,再回填土至一半时轻提苗木,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,踩实,再填土至满坑,踩实,最后覆一层虚土或枯落物保墒。
- 容器苗栽植:需拆除容器(可降解容器除外),注意保持土坨完整,栽植深度与苗木原土痕持平或略深,周围踩实,浇透定根水。
- 密度控制:根据树种特性、立地条件和预期目标(水土保持、用材、经济等)确定合理造林密度,一般水土保持林初植密度可适当加大,以尽早郁闭,更快发挥效益,通常乔木株行距1.5-2.0米×2.0-3.0米,灌木株行距0.5-1.0米×1.0-2.0米。
- 混交配置:提倡针阔混交、乔灌混交、灌草结合,形成多层次、多功能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,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
-
后期管护,巩固造林成果:
- 浇水保墒:栽植后及时浇透水,干旱季节适时补水。
- 松土除草:每年生长季节进行2-3次,清除杂草,减少水分养分竞争,疏松土壤。
- 病虫害防治:定期巡查,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。
- 补植补造:对造林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地块,及时进行补植。
- 修枝整形:对乔木树种进行适当修枝,培育良好树形。
- 封山育林: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,可实行封山育林,禁止人为破坏,促进植被自然恢复。
山谷地带的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,科学的树种选择与精细的种植技术是其核心,通过因地制宜地选择固土保水能力强的树种,并严格执行整地、栽植、管护等技术环节,才能有效构建起山谷地带稳固的绿色屏障,有效控制水土流失,改善区域生态环境,为实现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,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守护,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体现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