酥梨,又名鸭梨,以其皮薄肉细、多汁甘甜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,是我国梨产业的主栽品种之一,在酥梨生长过程中,各类病虫害常导致产量下降、品质劣变,严重影响产业经济效益,本文系统梳理了酥梨主要病虫害种类,并提出绿色综合防治技术,为酥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。
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
(一)梨黑星病
梨黑星病俗称"乌码病",是酥梨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真菌性病害,可危害叶片、果实、新梢等部位,发病初期,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圆形病斑,随后病斑扩大产生黑色霉层,果实受害后果面形成黑色疮痂状病斑,导致果实畸形、味苦。
防治技术:
- 农业防治:秋末清除病枝落叶,集中烧毁;合理修剪,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;选用抗病品种如"雪花梨"作砧木。
- 化学防治:萌芽前喷施5°Be石硫合剂;落花后至幼果期交替使用25%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,每隔7-10天喷施1次,连续2-3次。
- 生物防治:发病初期喷施2%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4%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。
(二)梨锈病
梨锈病又称"羊角病",由转主寄生的锈菌引起,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,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橙黄色圆形病斑,病斑正面凹陷,背面隆起并呈橙黄色毛状物;果实受害后病斑凹陷,导致畸形脱落。
防治技术:
- 园区规划: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、龙柏等转主寄主,距离保持5公里以上。
- 适时喷药:在梨树萌芽至幼果期,喷施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重点喷洒叶片背面。
- 清除转主寄主:冬季清除园内及周围的桧柏等转主寄主,切断侵染源。
(三)梨轮纹病
梨轮纹病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,枝干上形成灰褐色瘤状病斑,果实受害后果面出现褐色同心轮纹病斑,后期病斑处溢出茶褐色黏液,导致果实腐烂。
防治技术:
- 加强栽培管理:合理负载,增施有机肥,增强树势;及时刮除枝干病斑,涂抹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消毒。
- 药剂保护:落花后10天开始喷施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隔15天1次,连喷3-4次。
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
(一)梨小食心虫
梨小食心虫是蛀果类害虫,幼虫蛀食果实和嫩梢,被害果实蛀孔处有虫粪排出,失去商品价值。
防治技术:
- 物理防治: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,每亩设置3-5个;成虫发生期悬挂频振式杀虫灯,诱杀成虫。
- 生物防治:释放赤眼蜂防治梨小食心虫卵,卵盛期释放3-4次,每次每亩放蜂1万头。
- 化学防治:成虫产卵高峰期喷施25%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或1.8%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,注意交替用药。
(二)梨木虱
梨木虱以成虫、若虫刺吸芽、叶、嫩梢汁液,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,导致叶片早落、树势衰弱。
防治技术:
- 清除越冬场所:早春刮除老树皮,清除枝干裂缝中的越冬成虫;发芽前喷施3°Be石硫合剂,消灭越冬成虫。
- 关键期防治:越冬成虫出蛰盛期(芽萌动时)是防治关键期,喷施2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;若虫孵化盛期喷施1.8%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。
- 保护天敌:果园种植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,保护瓢虫、草蛉等天敌。
(三)黄粉蚜
黄粉蚜主要危害果实萼洼处,受害果实表面凹陷,形成锈斑,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。
防治技术:
- 早春防治:萌芽前喷施3°Be石硫合剂,消灭越冬卵;套袋前喷施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。
- 生长期防治:及时摘除被害果,减少虫源;雨季注意排水,降低果园湿度,抑制蚜虫繁殖。
绿色综合防治策略
酥梨病虫害防治应坚持"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"的植保方针,协调运用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,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,实现农药减量增效。
- 农业防治为基础:选用抗病品种,培育无病毒苗木;合理修剪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;科学施肥,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增强树体抗病虫能力;冬季清园,清除病枝落叶,减少越冬病虫基数。
- 物理防治为辅助:利用害虫的趋光性、趋化性设置诱杀装置,如杀虫灯、性诱剂、糖醋液等;果实套袋可有效防止梨木虱、黄粉蚜等蛀果害虫的危害。
- 生物防治为核心:保护利用天敌,如瓢虫、草蛉、赤眼蜂等;使用生物农药,如苏云金杆菌、农用链霉素等,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。
- 化学防治为应急:严格按照防治指标使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农药,轮换用药,避免抗药性产生;严格控制施药次数和浓度,采收前15-20天停止用药,确保果品安全。
酥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根据梨树不同生育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,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,通过各项技术的协同应用,可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,提高酥梨产量和品质,促进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,实现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