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栗树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,其果实深受市场欢迎,在板栗树的栽培过程中,栗疫病(又称干枯病、胴枯病)是威胁其健康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,该病害由真菌(主要是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)侵染引起,主要危害板栗树的枝干,导致树皮腐烂、溃疡、枝枯甚至整株死亡,给栗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,科学有效地防治栗疫病,尤其是掌握关键的药物喷洒时机,是保障板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。
认识栗疫病,为精准防治奠定基础
栗疫病病菌主要从伤口(如嫁接口、修剪口、虫伤口、冻害伤、机械伤等)侵入,在树皮内扩展,破坏输导组织,其典型症状包括:初期在枝干上出现褐色、水渍状的病斑,随后病斑扩大,环绕枝干,导致上部枝叶枯萎,后期病部失水凹陷,出现许多橙红色的小疣状子座(病菌的繁殖结构),湿度大时会出现黄色卷须状的孢子角,了解这些症状,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病情,及时干预。
栗疫病药物喷洒的核心时机
药物防治是栗疫病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手段,但并非盲目喷洒即可,掌握最佳的喷洒时机,才能事半功倍,有效控制病害蔓延。
-
休眠期预防性喷洒(关键时期: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)
- 重要性:此时期板栗树处于休眠状态,生长缓慢,病菌活动相对较弱,但也是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的关键时期,树皮对药剂的吸收和耐药性相对较好,且没有叶片遮挡,药剂能充分作用于枝干表面。
- 喷洒目的:铲除越冬病菌,减少初侵染源。
- 推荐药剂:可选用铲除性较强的杀菌剂,如波美3-5度石硫合剂、45%代森铵水剂300-5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-800倍液等,对枝干进行周到细致的喷洒,尤其是去年发病的枝干及树干基部。
- 操作要点:确保喷洒均匀,树皮缝隙处也要喷到,对于病斑较大的枝干,可在刮除病斑后涂抹药剂,再进行全园喷洒。
-
生长期保护性喷洒(关键时期:春季新梢生长期至果实膨大期,特别是雨季来临前)
- 重要性:春季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是栗疫病开始侵染和扩展的高峰期,此时新梢嫩,伤口多,易受病菌侵染,生长期喷洒主要是保护枝干,防止病菌从新伤口侵入,并抑制初发病斑的扩展。
- 喷洒目的:保护树体,预防侵染,控制病斑扩展。
- 喷洒节点:
- 春季萌芽展叶后: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,进行第一次保护性喷洒。
- 雨季来临前:这是预防的关键节点,务必喷洒一次保护性药剂。
- 每次大雨或连续阴雨后:雨后湿度大,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,应及时补喷。
- 修剪、嫁接等操作前后:修剪或嫁接会造成大量伤口,应在操作前喷洒一次保护性药剂,操作后对伤口进行妥善处理(如涂抹保护剂)并再次喷药保护。
- 推荐药剂: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,如1:1:200波尔多液、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、70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、25%嘧菌酯悬浮剂1500-2000倍液、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-2000倍液等,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,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。
- 操作要点:喷洒时要覆盖所有枝干,尤其是易受感染的部位,注意天气情况,避免在雨天或高温时段喷药,以防药效降低或产生药害。
-
发病初期治疗性喷洒
- 重要性:在田间巡查时,若发现初发病斑(病斑较小,颜色较浅,尚未环绕枝干),应立即进行药剂处理,防止病斑迅速扩大。
- 喷洒目的:抑制病菌扩展,治愈或控制病斑。
- 处理方法:对于小病斑,先用刀将病部组织彻底刮除,直至露出健康组织,然后涂抹杀菌剂,如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、或菌清油膏等,对于病斑较多或部位较高难以刮除的,可对全树进行喷洒,重点喷洒发病部位。
综合防治,提升防效
药物喷洒时机固然重要,但栗疫病的防治应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方针:
- 加强栽培管理:增强树势,提高树体抗病能力,如合理施肥(增施有机肥、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)、科学灌溉(雨季注意排水,干旱时及时浇水)、合理修剪(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减少伤口,及时剪除病枝并烧毁)。
- 减少伤口:注意防治病虫害(如吉丁虫、天牛等蛀干性害虫),避免冻害和机械损伤。
- 选用抗病品种:在新建果园时,优先选用抗栗疫病的板栗品种。
- 清除病源:发现重病株或枝干,应及时挖除或剪除,并集中烧毁,减少田间菌源。
板栗树栗疫病的药物防治,关键在于抓住“休眠期铲除”和“生长期保护”两大核心时机,结合科学的田间管理和病情监测,选择合适的药剂,在正确的时间进行精准喷洒,才能有效控制栗疫病的发生与危害,保障板栗树的健壮生长和栗农的丰产丰收,防治栗疫病,时机选择是前提,综合措施是保障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